走进广东革命老区(上篇):红色文旅引领老区振兴

admin 101 0

【编者按】

翻开广东的历史长卷,回望百年浩瀚历程,广东的老区苏区在中国革命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7月12日,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广东省乡村振兴局共同组织开展“奋斗百年路·老区焕新颜——走进广东革命老区”主题宣传活动正式启动。在为期6天的行程里,记者走进韶关、河源、惠州、汕尾、汕头、梅州的革命老区,跨越6市10区县,行程2000公里,见证老区苏区今昔巨变和乡村振兴发展新貌。今起,本报推出上、下两篇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广东,遍布了红色印记。工农运动从这里蓬勃兴起、北伐战争从这里启程;中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在这里诞生;中央红军长征过境粤北开启了“万里征途第一站”……今天,当人们再次踏上这片红色热土,会发现红色文化成为了乡村振兴的力量之源。

记者走访发现,发掘红色资源、修缮历史遗址、开展红色旅游成为了无数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共识。韶关仁化县建起了广东省内唯一一个以纪念红军长征为主题的纪念馆、惠州惠东县高潭镇重新改造了马克思街和列宁街、汕尾陆丰的周恩来同志渡海处有了新面貌等等。如今,纪念馆、红色街区、历史遗址成为了“网红打卡点”,它们所在的村落也换了新模样,革命老区上逐渐吹来了红色文旅的风。

韶关市仁化县城口镇的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以纪念红军长征为主题,很多人慕名而来,在纪念馆前打卡拍照。

挖掘红色资源 引领乡村振兴

广东是红军长征的第一站,韶关是红军长征途经广东的主要地区。本次采访活动的首站,就来到了韶关仁化县城口镇。红军从初创时期到发展壮大,在韶关留下大量重要的红色军事文化历史遗产,位于城口镇的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就记载了这一切。

这是目前广东省内唯一一个以纪念红军长征为主题的纪念馆,主馆以“穿越封锁”为形象符号做成纪念碑式标志,顶立红五星高高矗立,正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这颗红五星距离地面21米,代表着红军长征在粤北的21天。

纪念馆馆长刘工溥介绍,开馆以来,纪念馆参观人数已达25万人次。“这对于周边的餐饮和住宿都有着突出的带动作用,以此为契机,附近的村庄也被打造成了乡村旅游的‘打卡点’。”

同样成为旅游“打卡点”的还有马克思街和列宁街,它们位于惠州市惠东县高潭镇,是迄今为止在中国革命史上唯一发现的、最早以共产国际领袖名字命名的街道。90余年过去,两条街道成为了当地重要的商业街。

2017年5月,按照统一规划进行打造,以革命之路为主要设计理念,高潭镇对马克思街和列宁街进行了整体改造。地面采用青石板铺就,按照高潭革命历史时间排序,提取当年重大事件元素反映在铺装的地面上。改造后,街面的商户比先前多了一倍以上,自驾游来到高潭的游客络绎不绝,曾经破败不堪的街道如今热闹非凡。

改善村容村貌 为红色旅游奠基

在激活红色资源的同时,革命老区在整治村居环境上也下足了功夫。位于韶关城口镇的另一个“红色村”——恩村,这里是红军长征的重要通道。当记者走进恩村,除了感受到古村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还对干净整洁的街道印象极深。

“以前的恩村垃圾满天飞,污水遍地流。2019年,我们开始对恩村进行环境治理,投入1500万元,加快村巷道硬底化、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等建设,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破解乱搭建和沟渠池塘清理问题,目前已取得初步的成效。”仁化县委农办副主任梁峰说。

村居环境的改善,为乡村发展红色旅游创造了条件。按照修旧如旧的理念,恩村对村内的七个祠堂、四个牌坊、两座门楼、一座城堡等古建筑进行维修,将古村的气息保护好、留下来。目前,恩村的人均收入从7000余元,增长到15000元,翻了一番。

和恩村一样村居环境得到改善的村落还有很多。汕尾陆丰金厢镇下埔村就用妙趣横生的涂鸦墙向外界展现着自己的改变。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整齐的居民楼上绘满了红色题材的彩色壁画,过往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仿佛触手可及。

来自深圳的陆丰市金厢镇下埔村第一书记廖淑新介绍,2018年,万科集团响应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圳对口帮扶河源、汕尾的工作安排,开始在两地开展乡村振兴工作,致力于改善乡村村容村貌、完善基础设施,今天所见的涂鸦墙正是改善村貌的方式之一。

年轻人返乡创业 助力老区振兴

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的发展一方面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旅客,另一方面更推动了年轻人的回流。在高潭中洞革命老区里,一口百年历史的井仍在滋养着新一代的惠东人,它叫红军井,如今已成为高谭红色旅游的“打卡点”之一。

红军井旁,村民戴木贵经营的一家“红军茶”店铺生意正旺。“随着村里越来越重视红色文旅产业的开发,我们的游客也一天比一天多,最多的时候每天能有四五千人,我们一个月可以赚2到3万元。我希望我们能够守住这片土地,把红军茶祖祖辈辈传下去。”戴木贵对记者说,5年前,在外打工的他看到了乡村发展的机遇便决定返乡创业。

年轻的“95后”书记——高潭镇中洞村党委副书记江明坤也是返乡工作的一员。他告诉记者,自己工作3年来,看到了家乡在推进革命老区振兴中取得的巨大变化,也看到了家乡有年轻人回流的趋势,但占比还不是很高。“不过我相信,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持续开展,还会吸引更多的高技术人才和青年人才回乡创业。”

廖淑新对红色文旅的发展促使青年返乡就业的现象也深有体会。他告诉记者,下埔村通过深挖周恩来同志在陆丰金厢渡海的这段历史,全力打造周恩来红色革命遗址。2018年“五一”期间,“周恩来活动居址”对外开放,在没有做太多宣传的情况下,一天就有近万名游客前来参观。这给了他们很大的信心,后来下埔村也决定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

“随着红色文旅的发展,吸引了全省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村民们看到了商机,就自觉返乡参与家乡建设。” 廖淑新介绍, 2016年,下埔村只有6间杂货铺,一年的营业额不到20万元。但现在,下埔村已建成57家商业场所,每年可提供上百个工作岗位,2020年营业额超420万元。

(原标题《走进广东革命老区(上篇):红色文旅引领老区振兴》)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竹/文 齐洁爽/图)

标签: #老区 #广东 #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