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经历生离死别是什么感受?

admin 236 0

妈妈外出买菜,把孩子单独留在家里。四岁的幼童不慎从窗边坠落。抢救室里,医护齐心协力、争分夺秒……

孩子被120送进来的瞬间,抢救室里的空气顿时充满了紧张的味道。

小朋友啊!

才四岁!

那么小啊!

护士们的一声声惊呼,让大家的神经瞬间绷紧,说话、做事的节奏,不由自主的快了很多。

“自主呼吸停止,瞳孔散大。”

值班医生迅速组织抢救,一道道指令脱口而出。

值班护士拼命向所有相关科室打电话求救:过来、过来、抢救室,快!一个小朋友从四楼掉下来,不行了!

儿科、脑外科、骨科、神经内科……基本上能够叫的医生全部叫来了,整个架势,就像全院大会诊一样。

尽管都是见惯生死的“沙场老将”,但是,面对这种由于监管疏忽导致的可怕意外,医护人员们显得格外揪心。

监视器显示,孩子的心跳一度只有50-60每分,而且还在不断下降。

紧急抢救在忙而不乱的进行中。孩子太小,所有的用药剂量都和大人不一样,所有的抢救设备都要小号。

孩子的病情非常危重,值班医生的每一个指令,都特别小心。现场所有人的神情,都非常凝重。

这是一次马拉松式的抢救。

接班的工作人员全部过来了,但是,前一批医护人员尽管已经筋疲力尽,却不忍离开。他们都在密切关注着这个孩子的情况。

就在所有的人都希望孩子能挺住的时候,她的鼻子里泵出了大量的鲜血,心跳直线下降

现场人员立刻投入紧张的抢救。几位医生车轮战式的按压心脏,其他的人帮着清理着孩子口鼻里的血污。

面对这个幼小的生命,所有的医护内心的信念是:哪怕只有0.01%希望,也要全力以赴。

终于,在长时间的按压下,孩子的心跳又回来了。

但是,孩子这样熬下去不是办法,下一步该做什么?主治医生需要和家属进行沟通。

医生:我们现在需要通过做CT,了解孩子颅内的情况,然后确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但是,孩子现在的情况本身很危险。她没有自主呼吸、血压是靠着升压药维持的。

如果硬是做CT的话,路上的风险很大。有可能搬动一下,孩子就没了。

如果家长愿意承担这样的风险,医生愿意护送。你们愿不愿意做,商量一下。

医生努力的给家属解释清楚他的判断,但是,家属一下子也无所适从,不敢轻易做决定。

但是,医生再次强调:这个时间很重要,再考虑就没有时间了。病人的时间可能不长了

家属在考虑、商量。回到抢救室的医生,开始想别的办法,看有没有折衷的检查方式,可以不移动孩子,又能看到颅内的情况。

她打电话向其他的科室求助,但是,反馈过来的消息是:没有更好的办法。

就在医生们都在绞尽脑汁的时候,家属考虑好了 ,愿意冒险移动孩子去CT室做检查。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几位医生亲自护送孩子,十几位亲朋为病床开道。

孩子进了检查室,而医生们则直接来到电脑旁查看。

做完CT,医生们一刻也不敢耽误,马上把孩子送回抢救室。整个过程,小心翼翼,不敢有一点的马虎,生怕在途中会出现意外。

回到抢救室,马上给孩子上呼吸机,输血、输液,全副武装,孩子暂时安全了。

主治医生打电话请脑外科医生看孩子的片子。他的权威判断,将是孩子的最后一线希望。

很快,脑外科主任来了。他带来的却是最后的坏消息。

整个脑子都肿了,全部都摔烂了。

这个已经没有手术指征了。

没办法了,就这样了

简短的几句话,让所有人的心瞬间凉到了冰点。

用尽了所有的医疗手段,也冒了该冒的风险。整个头颅内外全部摔碎的孩子,实在是救不回来了。

所有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都默默的流露出悲悯和哀伤的眼神。

医生不是神,医学也不是神,工作在医院的他们,最难过的就是这样的时刻。

@七0后大叔

一个幼小的生命,原本应该有着美好的未来,却这样过早的凋零了。

更让人心痛的是,她的前一秒还是好好的,而后一秒,却因为一个疏忽、一次意外,就这样被按下了生命的停止键。

生老病死,人生常态。但是,因为监护人疏忽而导致的意外,却总让人久久不能释怀

即便是见惯生死的医护,也是如此。

这是纪录片《急诊室的故事》里真实的内容。

视频里似乎扫到过孩子的妈妈,极短的镜头里,她瘫坐在医院走廊的地上,呆呆傻傻的那种。

我们可以想象她内心的痛苦与自责。但是,所有人都不忍去责怪她什么!

没有哪一个父母不是深爱自己的孩子的,没有哪一个父母不是尽心尽力养育自己的孩子的。包括这位妈妈,包括所有曾经疏忽大意过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只能说,为人父母、养育孩子的责任太过重大,以至于我们不能有须臾的懈怠、丝毫的侥幸。

孩子们生活的环境里,有太多的安全隐患,做家长的,必须第一时间去清除、回避。

任何时候,都不要让我们的孩子置身险境。因为,这里不能有万一。每一次万一,失去的都可能是我们的全部。

看了这个悲伤的故事,您有什么想法,欢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