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开封和洛阳两大古都,河南省会为何在1954年迁往郑州?

admin 133 0

提起河南的省会,现在咱们都知道是郑州,然而郑州这座城市开始成为河南省的省会,其实也不过才六十多年的时间罢了。

在这之前的千余年时光里,河南省省会的担当,在很长一段时期之内,一直都是稳稳地落在开封,这座现今渐被世人所遗忘的古城身上。
早在1951年,当河南省级领导机关决定,请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迁移省会之时,当时的郑州无论从工业、商业、农业哪个方面来看,基础设施薄弱的它,跟原省会开封都难以相提并论,甚至连一旁的洛阳都比不上。


那么为何当时的决策者们,不惜耗费人力物力,非要坚持将省会由开封迁移到郑州去呢?
根据历史记载,当时的人们,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地理环境因素,地上悬河——黄河制约了开封未来的发展前景。

开封地近汴水,相比关中、洛阳来讲,没有山河险要环绕,而五代、北宋的皇帝们当初之所以不顾四战之地的战略劣势,也要定都于此,很大程度上就是想要借助京杭大运河的便利,支撑超大城市对物资、粮食的巨额需求。
然而,人们享受这个位置便利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一个非常尴尬的情况,那就是这里同时还靠近黄河,而对于古代时期黄河的特点,大家也都知道,行动(河道)不稳定、脾气很暴躁(经常泛滥)。

北宋时期,这问题刚开始还没凸显出来,因为十二世纪之前,黄河主要泛滥的地方是华北大平原的北部,河道迁徙的起点在开封以北,对开封城影响不大。
但自打金军南下侵宋,利用黄河南行,开了黄河夺淮的新局面之后,开封附近便成为了黄河迁徙的新起点,黄河水患便频频出现在开封地区。

而随着后来周边河床的不断淤积,黄河渐渐形成高于城市的悬河局面,也让附近的老百姓们,整日生活得提心吊胆。
每次黄河泛滥,百姓生灵涂炭的同时,当时的统治者们也一直在寻思,开封这地方,是不是该降低一下地位了。
早在道光二十一年之时,道光帝其实就动过迁徙省会的念头。
当年,开封北十五里的张湾黄河大堤决口,河南、安徽五府二十三县受灾,泛滥的大水,更是一直围困了开封城,长达八个月之久。
百万生灵,困于泽国,面对如此危机的情况,道光帝给当时的河南巡抚牛鉴下旨,令其筹备迁徙省会事宜,然而,在当地士绅、官员的集体反对、呼吁之下,同时朝廷也顾忌迁徙耗费巨大,最终迁徙之事,不了了之。
然而,地势低洼的开封,自始至终并没有摆脱水患的威胁,这就使得新中国在考虑河南地域发展之时,对于这个中原核心的不安定因素,充满了担忧。


从自然条件来看,黄河制约着开封的发展前景,开封未来不如郑州,也成为了当时决策者们的一个共识。

其次,作为河南省会的开封,当时的情况其实并不咋地

1938年日军侵华之时,花园口决堤事件之后,黄河之水从花园口倾泻而下,在苏、豫、皖形成了一个大的沼泽区,也就是黄泛区。

当时人们形容黄泛区里的情形:

“百里不见炊烟起,唯有黄沙扑空来,无径荒草狐兔跑,泽国芦苇蛤蟆鸣。”

九年黄泛,给中原地区环境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其中就包括当时的重灾区开封。

1952年10月30日,毛主席来到开封,他健步走上了二十多米高的龙亭,手搭凉棚,极目眺望,看到了不远处的黄河大堤。

毛主席对身边的人说:

“来过开封的人都说这里风沙很大,这回我算是亲身领教了。远望黄河堤防是光秃秃的,铁塔周围也是光秃秃的,一出北城,沙丘比城墙还高,黄沙要把开封城吞没了。”

正是开封当年,被黄河决堤所连累,使得周边环境恶化,渐渐失去了省会城市应有的风采,因此,当年国家才会在考虑城市规划发展之时,更加青睐于新兴的郑州。

不过,让郑州最终取代开封的决定性因素,倒不仅仅是黄河的影响,毕竟经过水利治理,黄河水患这些年基本已经很少再听人提起了,环境恶化,通过足够的时间和人们的努力,也能够再次焕然一新。
真正让决策者们下决心迁徙省会的因素是——郑州无可比拟的交通优势。

铁路枢纽

在清末时期,政府修筑京汉铁路之时,设计工程师们当时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难题,那就是从哪儿跨越黄河天堑,按常理来讲,开封是河南省会,选择尉氏、朱仙镇到开封渡黄河到卫辉市,在合适不过。
但现场勘察发现,黄河自郑州花园口往下,河道迁徙不定,而且黄河比开封市区高出近十米,若是在开封建设跨河大桥,未来黄河泛滥,势必有冲毁桥面的风险。
因此,京汉铁路的路线,最终定在从许昌经长葛,新郑到郑州的路线。


谁都没有料到,这一小小位置偏移,最终改变了河南的交通格局,也为未来河南省会的迁移埋下了伏笔。

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在南京,贯穿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的津浦线,是当时沟通南北的重要交通线路,而京汉——粤汉铁路的地理位置,相比津浦线来讲,政治重要性要低很多。
因此,这个时候的郑州虽然地处京汉、陇海交通枢纽,地段还没有好到让决策者想要迁移到这里的念头。
而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新中国政府定都北京,这就使得京汉线,成为了贯通南北最重要的线路,作为这条铁路的黄金枢纽——郑州,除了经济上的便利之外,政治上也自然获益良多。
1954年,时任河南省副主席的赵文甫就曾在留汴迁郑单位联席会议上讲话:

“把省领导机关迁到郑州,其意义主要是为了领导便利,因为郑州地处本省交通中心,有京汉、陇海两铁路交叉点,除南阳外,均在铁路线上,这是较开封好的地方……这是迁郑的唯一目的。”

当时在选择省会的时候,中央和河南省从政治方面考虑,就是要选一个最有利于省领导机关有效地领导全省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城市。从各方面条件综合考量来看,郑州相比开封,作为省会要更加适宜一些。

特别是便利的交通和适中的位置,可以使郑州和全省主要城市及广大农村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省会迁往该市,则对全省工作指导及上下联系非常便利。

最后一个原因,时代的需要。

共和国建立初期,国家建设重点在工业方面,相比矿产较为匮乏、农副产品为主的开封,矿产资源丰富的郑州显然更占优势。

在当时工业优先的思路之下,建设一个新的现代化城市自然要比一个饱受黄泛区侵害的老省会,要吸引人的多。

因此“一五”计划期间,郑州被确定为国家重要工业基地和中南区 9 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工业化的推动,最终也成为了河南省会向郑州迁徙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1954年10 月 30 日,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及省一级群众团体由汴迁郑,从此,郑州这个新兴工业城市便最终成为了河南省的新省会。

标签: #开封 #洛阳 #河南省会 #1954年 #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