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国际:领跑智慧建造,建设智能湾区

admin 137 0

清晨的阳光撒向香港维港,一座金色的“方鼎”流光溢彩,上宽下聚,顶虚底实,彰显中国古建筑文化意蕴之美,置身维港海岸却仿佛走入“故宫”。这个即将落成交付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正是由中国建筑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建筑国际”)承建。

中国建筑国际作为中国建筑旗下驻港央企,从1979年起就开始耕耘香港建筑市场,在普通住宅、大型酒店、大型基础设施等领域佳作频出。多年来,中国建筑国际坚持创新驱动,恪守工匠精神,将云计算、大数据、5G、人工智能及BIM等数字技术应用于工程建设,打造一个又一个BIM技术应用、MiC建造标杆项目,围绕集团“一创五强”战略目标,引领集团海内外业务高质量发展。

中国建筑国际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以“科技+建筑+投资+运营”的发展规划面向大湾区建设黄金期的挑战,将在现有业务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持续开拓创新,保持智慧建造的领先地位,进军智慧运营等新赛道。依靠科技的力量,坚持绿色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打造更宜居的城市环境,建设更智能的时代湾区!

BIM技术以科技赋能“质造”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以下简称‘博物馆’)是北京故宫博物院在内地以外的第一个故宫项目,将惠及700万香港居民以及每年约2000万往来香港的国内外游客,使之通过故宫的展品了解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项目负责人介绍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支持兴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等重点文化项目,这对推进湾区发展,塑造和丰富湾区人文精神内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有着重要意义。

博物馆项目坐落于香港西九文化区,面向维多利亚港,占地约1万平方米,总建筑楼面面积约3万平方米。楼高7层,楼内设施包括7个展览厅、演讲厅、教育活动室、餐厅等。项目于2019年4月正式启动,预计今年年底完工并全面交付。

如此重大的项目,对于承建单位的技术实力和文化底蕴都有极高要求,作为成功完成香港国际机场客运大楼、港珠澳大桥香港引桥、北大屿山医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等重大项目的中国建筑国际,承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无疑是又一次全新的挑战。

“香港本地项目最大的难点在于工期紧和设计改动多,而行业传统的建造模式管理相对粗放,缺乏对数据信息的及时梳理、数据价值的有效利用,及对工程进展的敏锐研判,一旦面对工期紧和诸多动态变化,便容易陷入焦灼与被动。”该负责人表示,“BIM技术的日渐成熟和全面应用,则能有效应对上述痛点。”

BIM即建筑信息模型,是用三维图形来展示项目的整体情况。众所周知,建筑的施工涉及诸多专业领域和无数图纸,若其中某一环出现细微变化,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国建筑国际在该项目中全程、全面应用BIM技术,打造智慧工地,实现“人、机、物、法、环”等多方面数据实时互联,并配合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更智慧”的方式优化工程各组织和岗位人员的交互、协同方式,提高各部门执行过程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

据悉,BIM技术已应用至博物馆项目的方方面面。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图纸设计、工厂生产、现场施工,到方案模拟、进度计划模拟、施工检验等,均实现了BIM模型出图。在BIM技术的加持下,项目自动生成1000多张施工图纸,减少了40%以上的设计错误和缺失的设计细节,减少将近20%的出图时间,充分彰显了科技赋能。

“项目另一大挑战在于饰面铝板和曲面天花铝板的生产和安装。”该负责人提到,为达成如紫禁城琉璃瓦般流光溢彩、行云流水的外墙效果,项目共采用4022件铝板,每一件的曲面弧度、孔洞分布等设计均不相同,单元建材的设计、制造难度极大。

项目团队利用Revit和AutoCAD在BIM模型基础上直接制作预制构件的生产图纸,实现了建造过程的数字化管理,相比传统CAD出图时间提速了5倍左右,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今年4月,该项目获得包括HKIBIM、Autodesk BIM Award等在内的多项BIM业内奖项。

“BIM的全面应用对提升公司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建筑国际有关负责人表示,多年来,公司一直支持BIM的推动与发展,于2020年8月成立BIM中心,通过培养企业内各层级管理人员,建立公司内部的BIM人才梯队,尤其今年公司还举办了第一届“全民皆BIM”内部培训,鼓励员工加强BIM在日常工作中的应用。未来公司也将继续推进该技术全面运用于地盘实践,使其落实在地盘图则管理、进度管理、竣工检查、工程量计算等众多应用场景。

多维度创新让工地进入“智慧”时代

“高质量的智慧化技术应用与管理手段并不是单一、孤立存在的,我们在遵循现行行业规范的同时,正不断探索如何运用更多、更新的科技成果实现提质增效。”项目负责人表示,在此次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团队将科技创新更紧密地融入到项目建设中,积极响应了“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各产业深度融合和赋能下,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号召。

以博物馆项目为例,通过在每个铝板部件上加配二维码和物联网传感器,结合GPS定位技术,项目团队可以实时获得部件的生产、质检、出货、运输、收货及安装的全生命周期监控,确保每块铝板的质量和安装进度。在技术辅助下,项目已于今年5月顺利完成全部外墙铝板安装。

建筑的质量管理是重中之重,团队利用无人机及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将真实的施工情境扫描成点云模型,并将扫描得到的数据通过程序进行点云分析,及时对比BIM建筑模型,通过程序智能分析所有组件或完成面的偏差情况,及时发现施工差异,以作为质量管理的重要参考。

不仅如此,建设团队在此次项目中还运用了最新物联网技术,随时检测项目安全、环保情况,强化现场管理;应用光纤实时监测系统,监控重要结构安全情况;AI人工智能监测系统也贯穿整个施工过程,及时识别现场的不规范行为和安全隐患,确保人员安全和项目的顺利进行,同时通过智能化的火灾预警系统,做到防患于未然。

为加强人员的安全意识,团队应用VR虚拟现实科技对地盘所有员工进行沉浸式、系统性的安全教育;借助AR技术,实现虚拟模型和现场施工工地的无缝转换。

为实现多种智慧建造技术的精准运用、高效协同,今年9月,中国建筑国际旗下中国建筑工程(香港)有限公司C-SMART智慧工地研发中心正式启用,C-SMART智慧工地平台结合了香港成熟的地盘管理体系,实现对项目全天候、全周期、全方位管理,该研发中心对启用,也按下公司研发建筑施工信息化产品的“快进键”。

公司透露,中国建筑国际除了推动各个项目积极尝试智慧工地管理系统,进一步把科技工作从研发落地到实践,也将把这一系统在项目实际应用中总结的经验,转化为系统持续优化的基础,为公司维持在相关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提供强力支撑。

中国建筑国际相关负责人表示,展望未来,公司将继续推进数字化建设理念,不断升级业务模式,为不同类型的工程项目提供一站式的智慧化及可持续解决方案,以成为世界一流的投资建设运营服务商为目标不懈奋进。

智慧工地平台护航装配式建筑新赛道

BIM的可视化和协同工作优势,在快速建造项目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价值。今年8月,基于BIM和MiC(模块化集成建造)的结合应用,中国建筑国际在珠海海龙厂建造了一座满足永久性建筑物标准的7层酒店样板楼,项目共计用时12天,这是公司在MiC技术探索中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采用MiC技术,可以在基础施工的同时将建筑的结构、装修、机电管线、外围护等逾90%的工作在工厂内完成,有效地缩短工期。项目负责人介绍说:“MiC是积极响应国家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一项建造技术革新,通过系统集成化设计实现建筑最大限度的工厂化集成,有利于在工厂内实现精益化加工和信息化管理,利用自主生产协同管理平台,实现多工厂生产协同。”

除此之外,项目采用BIM进行前期全专业建模、设计全专业协同优化,实现快速出图出设计成果,并结合BIM+AR、VR、BIM4D技术的应用,实现施工模拟、进度模拟、虚拟建造。

资料显示,由住建部印发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也围绕数字设计、智能施工等方面对行业提出要求,中国建筑国际的一系列实践,也是对国家倡议、推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积极回应和实践。

中国建筑国际相关负责人表示,建造业数字化与工业化进程相辅相成,是对行业的重新定义,也是引领行业变革的关键要素。未来,中国建筑国际还会不断探索,以全产业链技术优势,打造智能建造新模式,为区域发展贡献专业力量,为市场带来更多惊叹!

(原标题《中国建筑国际:领跑智慧建造,建设智能湾区》)

标签: #中国建筑 #领跑 #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