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人物有哪些鲜为人知的趣事?

admin 146 0

高希希版电视剧《大决战》中,对卫立煌的形象是抹黑的,让常公手下能征善战的高级将领变得懦弱无能,不太了解他的历史的人,甚至可能会觉得他这时候的表现,跟之后淮海战役中的刘峙也差不多的结论。甚至连辈分比他小的杜聿明都怒了,当面手指着他一顿怒喷。

这当然是毫无历史常识的情节设计,无论是两人的地位,还是资格,都决定了东北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不可能直接手指着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怒骂。而历史上真实的卫立煌,也不可能如电视剧版里那样懦弱无能,更不可能如有些说的那样,因为他是地下党,所以才故意拖后腿,让国军输掉了辽沈战役。

早在辽沈战役结束之后,卫立煌先是被软禁了一段时间,后来常公通电下野,李宗仁出任代总统后,放了卫立煌,他随即出走香港。到1955年,经过许多人做工作,他才在香港发表了一个声明,脱离已经逃到台湾的常公,毅然返回内地。此后,台湾方面就一直污蔑卫立煌是共谍,所以才在东北故意放水,导致国军输掉了辽沈战役。

老电影版《大决战》中,确实有卫立煌拿着1938年访问延安时与林总的合影回顾往事的情节,但这也并不代表他就真的是铁板钉钉的共谍,他在辽沈战役中就是故意消极避战,支持廖耀湘不增援锦州的观点。


但老电影交代得也很清楚,他不愿意派廖耀湘兵团出援长春,是因为他和廖耀湘都知道,林总在沈阳到长春之间摆了八个纵队,等着打廖耀湘,用廖耀湘的话说就是,“也算是够看得起我的了”。而且,廖耀湘和卫立煌的判断都是,东北解放军没有能力攻下长春,所以,他可以用长春的十万守军牵制着林总的主力,减轻沈阳和锦州的压力。

卫立煌到东北之后,策略其实就是一个字,守。因为公主屯之战新五军被消灭之后,国军在东北的局势就已经完全被逆转了,以前数量还占优势,在这之后就连数量上也是劣势了。在这种情况下,陈诚坚决请辞,卫立煌临危受命来到东北主持大局,他认为短期内无法彻底改观,只能将有限的兵力收缩到几个重点城市进行防御,苦撑待变。

最后的结果就是,国军逐步放弃了在东北的其它地区,收缩到了长春、沈阳和锦州三个城市,长春十万人,锦州十五万人,沈阳二十来万人。但在守哪里的问题上,卫立煌和常公又出现了分歧,常公主张将主力收缩到锦州一带,随时可以放弃东北,退守华北,而卫立煌认为,应该以沈阳为核心坚守,如果退守锦州,就等于整个放弃了东北。

这时候整个东北战场国军唯一具备野战能力的部队,就是廖耀湘的第九兵团。可以说,此时在东北凡是能够离开城市野战的主力部队,都编入了第九兵团,统归廖耀湘指挥。所以,无论是增援长春还是增援锦州,都只有廖耀湘兵团这一个宝贝疙瘩。这也是为什么林总坚持打长春,直钩钓鱼的原因,其实就是把廖耀湘兵团从沈阳调出来,在运动中包围和歼灭。


在西柏坡决心先打锦州之前,东野先试探性的攻击了长春,这也是在老电影版《大决战》中特别交代了的,攻城部队付出了较大代价仍然无法完全控制机场,沈阳的廖耀湘兵团也没有出动。之后,东野调整部署,改为南下打锦州。这也是锦州被围之后,廖耀湘始终不愿意出动,去增援锦州的原因。因为从廖耀湘的角度看,打长春钓鱼不成就走了,现在打锦州不也还是钓鱼吗,我为什么要出动?

在这一点上,卫立煌的判断和廖耀湘其实差不多。既然解放军攻坚能力不强,打长春打不下来,而国军野战能力又低,那为什么不扬长避短,坚决把兵力收缩在中心城市,坚守待援呢?所以,卫立煌在东北提出,要依托整个沈阳城市圈,编练三十万人的部队,然后再出战,一举扭转东北战场的局面。为此,他还找了美国人帮忙,美国也确实曾经同意提供武器装备。

在增援锦州的问题上,廖耀湘态度消极,卫立煌也同样消极。但两人的想法其实是不同的,廖耀湘想的是南下营口,便于随时撤离东北,而卫立煌想的是拉住廖耀湘兵团,才有能力在沈阳坚守,如果廖耀湘兵团离开沈阳,他的计划也就没戏了。两人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既不增援长春,也不增援锦州。这也是为什么在1948年看上去廖耀湘和卫立煌总是意见一致的原因。

廖耀湘兵团后来正是在这种西进增援锦州、南下营口逃走和返回沈阳坚守三种意见的相互牵扯中犹豫不决,最后在辽西走廊被全歼的。但客观来说,沈阳到锦州近三百公里,还有众多河流,就算廖耀湘兵团全速前进,不考虑黑山大虎山一带解放军阻击,也要起码十天才能到达锦州。从廖耀湘兵团十日离开沈阳算起,就等于起码要二十日才能到达锦州,而锦州早在十五日就已经被攻破了,也是远水解不了近火。


那么南下营口,从海上逃走,是不是可行呢?其实也不行。廖耀湘兵团加上后来从营口逃走的五十二军,大约十五万人,如果全部走海运,以当时国军的调度能力而言,根本无力在短时间内就完成这么多人的转运。如果廖耀湘兵团腿到营口,船只无法凑齐,解放军又打过来了,只能边打边转运,恐怕结果也不会好到哪儿去。因为国军按照惯例,都是领导先走,剩下的军官和士兵自然会瞬间瓦解,放弃有组织战斗。

剩下的办法就是卫立煌的办法,坚持在沈阳当缩头乌龟,坚决不出城,既不增援长春,也不增援锦州,无论东北解放军攻击哪里,我都在沈阳岿然不动,等着你来进攻。如果是这个结果,沈阳周围国军七七八八凑一凑,还有25到30万人左右,坚守在沈阳,让东北解放军去打,恐怕一时半会儿也不一定能打下来。

也就是说,从各方面来说,卫立煌的策略在东北都是可行性最高的方案,这也是他在辽沈战役中看上去始终态度消极的原因,既不增援长春,也不增援锦州,就在沈阳当缩头乌龟的原因。这是他从当时东北战场国军和我军的力量对比分析中得出的结果,和他是不是共谍根本没有什么关系,也不是因为他这时候已经变成了刘峙的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