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化吗?对此你怎么看?

admin 152 0

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化吗?对此你怎么看?

文化和文明是两种概念,文明是人们约定俗成的思维产生的固定样式的实物,文明的创造者是全体系的人,传播者也是全体系的人。文化则是把约定俗成的思维转化成文字形式,创造者属于知识份子,传播者也一定是知识份子才能胜任。中国的文化是唯一一个由自有的文明平安转化成自有文化的民族,它能历史长远的一直传承到现在还在影响着当下人们的思维就一定是有某种好的行为标准才能解释得了这个现象。知识份子创造文化的动力就是为了解决人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解决不了困难的文化最终都会被外来的文化所覆盖。我们的文化就做到了,正是因为人们的生活遇到的迷茫都能得到解决所以中国的社会才不会产生宗教信仰,有的只是对宗教一时间的迷信,与信仰不是一个概念。

我们的文化优秀又在哪呢?我只能用几个中国独有的文化来举例。首先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固有的思维信念是:物尽其用。我们是一个物尽其用的民族,从来都不会轻意的浪费每一个物品,比如说很多食物的边角料,在别人的文化里是放弃但我们却是想尽办法通过手法的加工让这些食材尽量的能不那么难吃就行了,最低化的标准最大化的利用值成为了我们思维中的一个特征。儒家思想从诞生到确立地位它都是一个形成最晚也是最不入流的一个文化,当时可是百家争鸣的大时代,老子、庄子学派在那个时代可以说是主流的文化。儒学能得到汉武帝的认同就一定是有其优于其它学派的优点。其实每一个学派主张的都是仁爱,儒家也不例外。但儒学的包容不排外,主推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无不言,言而不尽。以德服人。这才是我们文化的优秀行为。

每一个人听到:以德服人,这个成语脑子里一定呈现的是懦弱和屈辱的名词,这是不了解什么是"德"才产生的误解。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道德"这个词,它出至庄子。庄子中说明了:有方术之妇既为得道。庄子推祟的也是男主外女主内的原则,妇女在家中维护亲族关系得当就视为是心术正直的人,教子有方,这就是方术。妇道人家这个代名词才有了出处。男人最高品行是"德",德是指有能力就去干的男人才能称有德。庄子的学派儒家都能去大力推祟,这就说明儒学的包容性。我们也常看到学士经常劝导一个皇帝要做"有德明君",这是因为每一个皇帝死后文人都会用一两个字去概括这个皇帝的生平的丰功伟迹,这就叫谥号。凡是看到带德字谥号的皇帝,他在世时一定是发布了有利于百姓的政策死后才得到的谥号。而最差的谥号是炀,次等的是利。最好的是德,次等的是明。历史上最有名的唐玄宗,他的谥号是大唐玄宗明皇帝。他开创了开元盛世,但沒能善终,所以文人才会退而求其次,冠了一个明皇帝的谥号。

儒家推祟的:知无不言、言而不尽。其要求的是文人在传播知识时要无私心,我们也随着这个思想推呈出了教师节这个记念日,教师为成为了道德职业,值得每个人去尊重。

知识份子在传播文化中遇到最多的都没有多少文化底子的人群,说的道理多别人可能一时消化不了,但既要传播知识又要让人尽量多学一些文化,就要抓住一个文化的着重点去教化人。兴好全世界的人都有一个共性,哪就是喜欢听故事,故事的深动可以引导人们对事物好坏的判断。但故事的名称一定要抓住故事的精髓,成语就是这样用最少的字去让人记住故事的精彩,同时又肩顾了教人学习的过程。很多成语都能解答人们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疑惑,只要能找对相映的成语就行。比如人的一生都离不开做事,事又分为好和坏,结果又分为成功和失败。古人把失败归纳为心急和心态不稳,欲速则不达。做坏事的人一定是心中有气才会驱动人们去做坏事。成语:气急败坏,也就是这样以简单的文字概括了全貌。人们在人际交往中,有的人朋友越交越多。而有的人却是越交越少。这又是什么一种原因导致两者差别巨大呢?很多朋友的断交多是愤怒才导致的结果,人为什么要愤怒?是因为感到了羞辱才生气,当一个人做的事让别人感到了羞辱肯定会生气,成语:恼羞成怒,又用了最简单的字分析了人为什么要生气。朋友多的一类人一定是做了感动人的事让人心里产生了快乐的情绪。成语:由感而发,又是用了简单的字分析了人为什么快乐的根源。所以成语不单教人明辨忠奸,还能启发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行为。成语也就成了中国文化中最有特色又实用的文化。

中国文化中传承时间最久的是《诗经》、《黄帝内经》。这两本书成书时孔子都还没出生,但儒家也一样的当自己的文化去传播。《诗经》更是在民间成了万能书,晚辈起名字用到它,科举考试题目也用到它。那它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读的人会觉得它是一本谈情说爱、家长理短的故事书。但要深入分析它所记述的故事却都是人们在生活中能遇到的所有人际关系和矛盾问题。有文化的人遇到了问题都能找到相对应的故事,学习古人是怎么处理和化解矛盾的。儒家倡导的孝文化,中国也是唯一一个把孝文化立法的国家。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一个灵魂铐问:是有国才有家,还是有家才有国?儒家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有家才有国。把自己的小家经营好人们才会心生不舍之情,去会去融入到社会当中。心有不舍就不会放弃,以德服人才有广阔天地。国家只是构建了一个大的社交平台,给百姓就业成家。婚姻的第一要素就是参与社交活动,没有社交活动绝对产生不了婚姻。而《诗经》为大众解决了生活社交中遇到的矛盾,指导人们如何去化解矛盾。

《黄帝内经》是一本病理学和心理学分析的书,任何的科学形成都是先从源头研究开始的。人有病就要找到源头,有源头才能找办法去解决。

正是因为知识份子在我们的文化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影响,才能发展出了科举制度,这是一个专属于文人的最高荣耀。也是这份荣耀才开启了后来文化的大爆发。任何事物也都是在循序渐进中发展的,文化也不例外。人的生活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工作又离不开工艺和方法,工作的方法不一定每一个人都会,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工艺图文化,《齐民要术》、《天工开物》、《梦溪笔谈》这样的工具书解决了传播技术的问题,给大众有一技之长提供了帮助。

中国在唐朝就已经奠定了人口大国的地位,而有些人认为人口的增涨得益于某些物种的引进,解决了人口增涨的粮食问题。这根本就是一个不符合逻辑的问题,引进某些物种就能使人口增涨?那这些物种在原生地陪伴了原住民上万年,别人都没有人口增涨,凭什么我们就可以实现?人口增涨第一要素是提高生命价值,《黄帝内经》给我们提供了病理分析,在长期的探索中文人总结出了混合使用药物,在治疗中效果最高,这就是复方中药的名称。现在我们能买到的中药都是复方中药。复方中药的研究到明朝才是高峰期,清朝完善了配方和商品化的发展。世界人口的增涨也由明朝为开端。古代病症死亡率最高的第一是感冒,第二是中暑,第三是腹泻。这些病都是急症,治疗必须要快,慢了会滋生很多的病发症。复方中药的开发结束了不能对症下药的历史,但是越开发药方越多,人的记忆力有限,文人就总结了多个药方,编撰出了以《千金方》为代表的复方中药汇总书籍。提高了治病率,方便了中医的传播。但有药方人们又不一定熟知每一种药的样子,这又是一个不方便。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又大大的提高了药物的识别能力,而《本草纲目》又释诠了我们深刻于骨子里的物尽其用理念。很多药物都是有毒的,放在别的文化里就是无用的,但我们却能利用成治百病的良药。《千金方》《本草纲目》在四十年前都是很多村家庭配备的生活工具,而每一个中国人脑子里多少都还存有一些养生治病的偏方。这就是中医文化给每一个中国人的福利。西医的发展在工业化革命中得到了爆发性增加,疗效快而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我们的中医也是在发展中变革的时代,中西医结合的理论给了人们多一个治疗的方法。研究时间不长但也都在稳步发展,人们确实不应该看不起中医的发展,沒有中医人的生命价值得不到提高。现代医学死亡率最高的是癌症,而癌症又多是遗传病,都是有年限爆发的,我们的中西医结合走的就是向疑难杂症冲锋的路子。提高生命质量的方针中医也没有掉队过,有发展也有改变。

真正影响我们最深的一定是十二生肖和二十四节气,这是中国以外都没有的文化。十二生肖如果不说真没有几个人知道它的最初功能,我们的计时方式是以大时为单位,每天十二个时辰文人把它细化分析出了每一个时辰小孩的心理波动和行为方式,用动物拟人化的方式方便了父母教育晚辈的归律。提高教育的水平。这是要结合《黄帝内经》来分析的,我说过它是一本心理学分析的书。近现代外国产生了很多以罗素、箫伯纳、萨缇雅为代表的心理学哲学家,萨缇雅更是有儿童心理学的拿破仑称号。他们提出的研究理论确实很细化,认真,这是能成为教科书的据备条件。但如果有人留意一下,他们提出理论其实在我们的《黄帝内经》中早就有了论证,只是我们忽略这个方式。也是因为十二生肖太深入人心,往后加入了很多的文化元素,天干地支、五行、六合、讖学。人们忘记了它的最初功能,却又使它更加深入人心。我们以农历纪年,二十四节气給了中国人对细微天气变化的一个概念化思维,使我们在每一个节气到来时气温对人体的影响,有了增减衣物的行为,减少疾病,增强体质。二十四节气给我们的好处就是中国人是关注天气预报最多的人群。这也是文化的一部分,而这一切的文化积淀是基于高超的天文知识和长年的跟踪总结得来的。任何一个文化的天文学家都做不来,唯有我们的知识份子在做。

当人们有了工作技能,和掌握天气的概念,统一的劳作娱乐就变得十分的重要。天文学家这时候又篇写了皇历,统一耕种给了丰产提供了上升的空间,一季双种才能实现。人们统一了耕种就有了统一的休作时间,遇到亲朋有办喜事的日子,自然就能抽出时间共同帮扶,既避免了主家冷场的尴尬又增进了人际关系的紧密。

五四新民运动是文人对德先生和赛先生的一个大讨论时代,讨论的激烈又不失体现出我们的文人对民族和国家强大的渴望,手段和方式的多样这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民族复兴的责任感。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互不干涉内政、求同存异、共同发展。事实证明这最得人心的政策,我们的朋友也越来越多,路子也越来越宽广。我们的先辈领导人多是在儒家文化的濡染中成长的。儒家推祟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更符合了我的外交政策。

中国人做的最伟大的壮举就是向贫穷宣战。外国的扶贫是以救济为主,但我们是以授人以渔为理念。不放弃任何一个致富能力稍逊的人,征对各人的能力和特点帮扶。不会没关系,有能力的人先去干,用成绩告诉人们致富就是这么来的,跟有德的人干。这就更释诠了物尽其用、以德服人的儒家理念。也正是这些刻骨深厚的文化引导,每当国家和民族遇到危机时能以大厦将倾之势力挽狂澜,民族气概是长期积垒,物尽其用是支撑民族气概的支点。

国学在默默的支撑着我们民族的强大,却因为它的无私和廉价掩没了它的存在感。造纸和印刷术传到了欧洲,开阔了别人的视野,文化传播。但国外的知识份子没我们科举制度的荣耀,转成了私欲。传到欧洲的印刷术时间不长却催生了知识产权法的诞生,我们自己的专利法却比别人晚了三百年,不是我们的文人沒有专利意识,而是我们始终秉承的无私,为文化圈内的百姓默默的解决生活中的困难,造就了无私又包容的文化。别去为花了代价得到的外来文化而去贬低自己的廉价无私的文化,它一定是伟大的,是我们民族富强的灵魂!

标签: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