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信河街是什么村?

admin 181 0

打小生活在嘉会里就读于市中小学。在我有记忆的时候信河街好像就没有村落了。老一辈人都说河街七十二条半小巷70条是相通的只有2条是死胡同!

南北走向的信河街是温州市区几条交通要道之一。信河街两边密集迂回的老巷也是温州老城区的标志之一。可以说,信河街见证了温州城发展、变迁的沧桑往事。经过前几年的旧城改造拓宽,现在的信河街已经找不到昔日的模样。只有上了年纪的老人还会在榕树下念叨过去的信河街和七十二条半小巷。

现在依稀还可以看到踪迹的小巷大约有六十条左右,十多条已经彻底被拆除。其中,半条的“无名巷”已经不存在。即使是我们当前可见的小巷也基本上只剩下一段或少部分,几乎没有一条小巷保存完好。小巷保留下来的建筑主要是明清时期的风格。其中,庆年坊是少数几条保存相对完整、建筑风格鲜明的小巷。随着改造的深入,现存的部分还将慢慢被拆除、改造。在拔地而起的新楼面前,小巷从历史的舞台上退出的时间正在迫近。

信河街以及它的七十二条半小巷几度变迁,周围居民的成分也不断变化。信河街小巷见证了温州城发展和温州人迁徙的历程。当前七十二条半小巷的大部分居民,都是从温州各地以及周围地区迁移过来的“移民”。移民中尤以青田人占多数。来自不同地区的人汇集在一起,不同的风俗和语言在这里交汇碰撞。直到今天,信河街周围地区居民的温州话口音和用词中,仍然保留着一些明显区别的部分。尤其是在60岁以上的老人中,很大一部分人的非温州城区的口音还相当明显。

信河街的历史变迁

讲述信河街,我们的思绪必须回到一千多年前的五代时期。信河街本来是一条河,不过不是信河而是新河。早在五代时期,河网密布的温州城就有一条从南到北延伸到瓯江边的河。这条河对当年温州城的意义重大,它一方面发挥了现在下水道一样的排污系统的作用,另一方面还是当年温州城的交通要道。只是,我们已经无从考证当年河的名称。

据温州史料记载,直到宋代,这条河才有了新河的称号。当年,为了让河更好地发挥作用,这里的居民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疏通。至此之后,这条河才有了新河的名称。

新河之名一直经历了宋、元、明三代,直到河道再一次大规模疏通。根据记载,明代的信国公汤和来到温州,他看到地处东南沿海的温州城河道密布,为兵家必争之地、海防要塞。但是,当时城市内河各河道淤积严重,城防需要进行加固。汤和于是下令重新对内河进行疏通。从汤和以及明朝政府的角度来说,对内河的疏通是出于城防的需要。但是从民众的角度来说,疏通后更加宽阔、畅通的河道却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促进了河道周围经济等方面的发展。为了纪念汤和的功绩,温州人将新河改称为信河,并在河边为他立碑树文。随着人口的发展,沿着信河边逐渐形成了一条街道,这就是信河街的由来。经过历史的变迁,石碑早已经不知所踪,信河也在1955年国家加快城镇建设时被填掉,只有信河街保留下来。

信河街的街名在随后历史的发展中又几度变更。民国时期,取新社会和三民主义之意,改为新民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又恢复了信河街的名称。在动乱的文革时期,信河街又被改为兴无路,所谓“兴无”就是大兴无产阶级的意思。一直到1982年拨乱反正时才又恢复了“信河街”的称呼,并一直沿用至今。我们现在看到的信河街已十分宽阔,要知道原来信河街的长度和宽度都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过去信河街南起蝉街口,北到八字桥(也就是现在百里西路的东端),街面还不到3米宽。1955年,为了加快城市建设,便将原街面自蝉街口向南延伸,直至人民西路,1978年,又将砖路进行翻建,铺上沥青、植树绿化,故形成今日规模,使信河街遂渐成为市区一条繁华的商业区和西北线上的交通要道。

记者从温州市文物保护局拿到了一张光绪八年(1882年)的城池巷坊图。从图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每条小巷都是沿着一条河道而建。在另外一张绘制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的地图上,城区河网已经消失殆尽。也就是说,至少在一百二十年前,整个温州城还是一个密

有河就有桥,有河就有水塘,河网对于温州城的意义和影响是巨大的。直到今天,温州的老地名中还保留着众多与河、桥和水塘有关的地名,比如丁字桥、第一桥、南塘街等。

另外,榕树也与信河街七十二条半小巷的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年,沿着信河两边种下了许多榕树。各条小巷与信河相连的地方基本上都种植着榕树。古时没有门牌,榕树就是人们辨认的标志。“你家住哪里啊?”“我就住在信河街从北往南第三棵大榕树下。”现在,信河街仅有的一颗老榕树被很多老温州人看成是信河街的一个标志。

小巷新城

漫步在信河街小巷里,我们总能发现很多老温州令人回味的东西。黄昏下,集聚在一起的老人述说着属于老巷和老温州的故事。孩子们在巷道中嬉戏成长,然后走向更加宽阔的世界。在我们今天用文字去记载这一切的时候,很多东西已经在历史车轮前进的步伐中慢慢被淹没,直到消失殆尽。很多老人感到失落,中年人慢慢淡忘,更多的青少年根本没有印象。历史和未来,小巷和新城,传统和现实,这一切在这里碰撞。信河街七十二条半小巷就是温州老城的缩影,他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就是任何一个老城在新城改造中都要遭遇的困惑和无奈。

对于老城改造的问题,大家认为,城市发展之快,及越来越现代化,是不争的事实。我们走访了众多专门从事古文物保护和文化研究的学者,他们以学者的眼光来看,不无遗憾。他们认为,当一个城市逐渐被毫无二异的钢筋水泥所包围和取代时,这个城市也就失去了属于它的个性和特点。新城的建立和老城的改造如果能和谐统一,那该多好。

从欧洲很多国家的经验来看,他们对具有鲜明自身特点的老城和老建筑的改造,基本上持一种保护为主的态度。尽量保持老城的原貌,然后根据市民生活的需要对老城进行适当的改造。在现实和历史之间尽量去找一个平衡点。既不失去城市自身的特点,也不是违背历史和经济发展的规律将老城和老建筑原封不动保留下来。这种观点和处理方式正在被国内很多城市所接受。在国家首批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古城中,北京、泉州、苏州等地都摸索出了一条古城保护的路子。省内的杭州市也在不久前宣布,在旧城改造中,凡是达到一定年份以上的建筑一律不得拆除。

七十二条半小巷

信河街千年发展的历史几乎是温州城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以信河街和信河为中轴的基础上,两边不断扩大、发展,最终形成了后来七十二条半小巷的规模。

所谓的七十二条半巷,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自然形成。在信河街西面,东西走向的大巷总共有十四条,小弄六条,连接各条巷弄之间的小巷子共有十条,合在一起有三十条巷;在信河街东面,东西走向大巷十七条,小弄也是六条,连接巷弄之间的小巷则有十九条,共有巷四十二条。其他七十多条小巷都互相贯通,惟独书堂巷东首有一条只进不出、没有名称的“死巷”,这就是七十二条之外的半条巷。上文所说的两天死胡同是我小时候一直听老人家都是这么说的。

在七十二条小巷中,有正式名称的巷有三十一条,剩下的四十一条半为“无名巷”。三十一条“有名有姓”的巷取名各异。有以庙宇为名的,如天妃宫巷;有以家宅为名的,如周宅巷;有带天地五行字眼的,如木杓巷;还有以街道店名为名的,如珠冠巷,当年这里曾经有一家卖珠冠的店。大部分巷子名大都取吉祥喜庆的意思。后来,有文人以三十一条巷的巷名做了一首诗“天生信河一妃宫,纲山大士不相同,白塔蛟翔会里瑞,金锁开笼放飞鹏”。

标签: #温州信河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