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admin 287 0

李嘉诚曾说,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无法弥补孩子教育的失败!

有的人,事业成功,孩子的教育更成功。比如说,我们的梁启超大师。


梁启超家训十则:

1、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2、不要填鸭式的教育。

3、与子女做朋友。

4、做有趣味的家长,养出的孩子才有趣味。

5、家长做人要有几分“孩子气”。

6、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交替循环。

7、做官不是安身立命之所。

8、尽责尽力,就是第一等人物。

9、对于功课绝对不责备。

10、通达、健强的人生观,是保持乐观的要诀。


说起他的孩子,最有名的莫过于梁思成了。但其实,他的另外八个孩子也个个都很厉害。来看看他们的履历:



长女梁思顺毕业于日本女子师范学校,是一位诗词研究专家,著有《艺蘅馆词选》五卷。

长子梁思成,毕业于清华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和妻子林徽因一起领导了新中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次子梁思永,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毕业于哈佛大学考古学和人类学专业,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开拓者之一。

三子梁思忠,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陆军学校和西点军校,回国后担任炮兵校官。次女梁思庄,曾先后就读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文学学士和图书馆学学会学位,著名图书馆专家。

四子梁思达,在南开大学经济系获得本科和硕士学位,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曾在中国银行总管理处任职,参与编写了《中国近代经济史》一书。

三女梁思懿,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先在燕京大学读书,是"一二九"学生运动的骨干,1941年到美国学习,后回国一直在妇联、红十字会等机构工作。

四女梁思宁,在南开大学读一年级时因被日军轰炸学校而失学,在姐姐梁思懿影响下参加新四军,参加革命工作数十年。

五子梁思礼,17岁时跟随姐姐梁思懿赴美留学,获得普渡大学学士学位,辛辛那提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是著名的火箭控制专家,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院士。

有人称他们家为“一门三院士,满庭皆才俊”


在大家都已经育儿焦虑的今天,梁启超是如何把9个孩子都培养得这么优秀呢?


01

上好爱国这一课

不曾给孩子们落下半节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梁启超的这几句豪情壮语,不知影响了多少有志少年,报效祖国!


这也是梁启超家族最大的遗传底色。


有人曾经问他最小的孩子,著名火箭控制专家梁思礼,你从你父亲那里继承下来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他回答说:“爱国。”


这种爱国的传承,也是家风的传承。



在梁家,“报效祖国”这四个字,从来不是一句口头上的空话。


他的子女里大多留学海外,而且都是哈佛、哥伦比亚大学这样的名校。但学成后,他们都选择了回国。


02

做人比做事更重要

梁启超很重视孩子们的品行教育,在孩子的品行教育上,梁启超一直接受的是传统的中国家庭教育。

他经常给孩子读《论语》和《孟子》,用以教导他们“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道理。


而在梁启超家训中,他认为通达、健全的人生观,是保持乐观的要诀。


因为给孩子树立这样的人生观,比教育他们学具体的知识更为重要。


这种通达、强健的人生观能让孩子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态度,帮助他们战胜困难。


而在教子之道上,梁启超贯穿了“严”和“爱”二字。


在学习和做人方面要“严”字当头,在生活上要以“爱” 相扶。


梁启超的父亲对他影响很大,父亲是个中规中矩的人,作为父亲,不仅要督促儿子刻苦读书,还要求他参加一些田间劳动,言语举止也要谨守礼仪,如果违反家风家训,他一定严厉训诫。他对梁启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平常的孩子吗?“汝自视乃如常儿乎!”梁启超说,这句话他此生此世一直不敢忘。


03

再忙也花时间陪孩子,

跟孩子们做朋友


在当今社会,很多家庭,“爸爸”的角色都是缺失的。


他们以工作压力大为由,拒绝带孩子。


“丧偶式育儿”好似成了一种主流。


但我们都知道,梁启超的一生堪称奋斗的一生。


为了救国大业,变法,革命,著书立说,还要花大量的时间看书著作。


但即使在这样繁忙的情况下,他也尽可能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给他们最多的爱。



他经常给孩子们写信,据统计,梁启超的家书有四百余封,达一百多万字


他经常说:“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


他有9个子女,但写给孩子们的每一封家书都不一样,各有爱称,有的严格,有的慈爱。


他让他们都能感受到父爱,而且都觉得自己是父亲心中特殊的一个。


他给大女儿思顺取爱称“大宝贝”,给三女儿思懿取了个外号叫“司马懿”,而小儿子思礼的代号则是“老白鼻”(老baby的谐音)。


他在疾病缠身的生命尽头,听说大女儿思顺要回国了,他很高兴地写了一封信给她:


我平常想你还自可,每到发病时便特别想得厉害,觉得像是若顺儿在旁边,我向她撒一撒娇,苦痛便减少许多。


但因为你事实上既未能回家,我总不愿意说这种话。


现在好了,我的顺儿最少总有三五年依着我膝下,还带着一群可爱的孩子——小小白鼻接上老白鼻——常常跟我玩。


他给思忠的信里说:“爹爹虽然是挚爱你们,却从不肯姑息溺爱,常常盼望你们在苦困危险中把人格能磨练出来。

对次女梁思庄,他在信中肉麻地写道:“小宝贝庄庄:我想你得很,所以我把这得意之作裱成这玲珑小巧的精美手卷寄给你……”


能和儿女们有这样的情感交流,是梁启超的幸福,也是梁家子女们的幸福。



04

反对填鸭式的教育,

推崇趣味教育


梁启超曾说:“学习不必太求猛进,像装罐头样子,塞得越多越急,不见得便会受益。”


他很少给孩子们提出什么具体的学习目标。而对于孩子们的功课,他也绝不责备。


当女儿梁思庄刚到国外学习时,因无法适应,成绩不好时,


他给女儿写了这样一封信:


庄庄今年考试,纵使不及格,也不要紧,千万别要着急,因为他本勉强进大学。你们兄妹各个都能勤学向上,我对于你们的功课绝不责备,却是因为赶课太过,闹出病来,倒令我不放心了。


梁启超信奉的教育是曾国藩的“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也没用。他更关注孩子的基础是否牢固,觉得所谓的成绩和分数,不过是表面的东西。


梁启超曾撰文《人要生活在趣味之中》他以为:


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在对社会有用的基础上,一定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兴趣非常重要。


在这种家庭教育下,梁启超的孩子们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工作,也正是这样,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内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这种非功利主义,让孩子不为学习所累,基本都是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专业和事业,自己做的开心,事业上的成就也随之而来。


作为父亲,他一方面给孩子建议,但另一方面也尊重孩子的真实想法。


比如他的大儿子梁思成学建筑学,他怕儿子学太久变得无趣,就写信告诉他要分点时间去学些文学或人文学科;


长子梁思成和妻子林徽因


他也曾建议二女儿梁思庄学当时国内奇缺大有前途的生物学,但女儿不喜欢。


他就给女儿写信:“凡学问最好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你离开我很久,你的思想发展方向我不知道……


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式,你应该自己体察做主。”


他还经常给孩子做媒,真是一个可爱的老爸。


心理学家弗洛姆曾说过:“父亲是教育孩子,是给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正是在这种爱的教育下,梁启超才创造出了“一门三院士、九子女皆才俊”的奇迹。


“爱写信”“爱撒娇”“爱做媒”“饶有趣味”,梁公在家庭教育上有太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这样的父亲,优秀又有趣,坚定而从容;这样的父亲,哪个孩子不喜欢不自豪?!


梁启超给我们很好地诠释了这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