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一6岁男童反复发热、体温最高达40℃,竟是得了这种病!

admin 129 0

近日,6 岁的小亮(化名)反复发热,体温最高达 40 ℃,多次前往医院就诊都没有好转迹象,反复发热持续 5 天。患儿家属带小亮前往龙华区中心医院,最终确诊为川崎病。经过儿科治疗,小亮已治愈出院。

出院2周随访,复查心脏超声无冠脉扩张

据了解,小亮之前多次在医院就诊,因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及C反应蛋白增高,医生考虑细菌感染,给予静点 “头孢类” 抗生素治疗,但没有改善。龙华区中心医院经发热门诊诊断并核酸检测为阴性后,将其收治儿科进行进一步治疗。

患儿入院后出现头晕、呕吐频繁、呼吸、心率增快、高热仍不退等症状。有着多年临床经验的儿科主任贾系群为患儿看诊后,发现患儿血压进行性下降,低至 80/46mmHg(6 岁儿童正常血压 90/60mmHg)。听诊心音低钝,心电监护显示:ST 段压低,考虑患儿为严重川崎病亚型——川崎病休克综合征。

随后医院立即组织抢救,给予缓慢扩容抗休克,急查心脏彩超发现患儿左心室收缩功能偏低,三尖瓣少量返流,左、右冠脉起始段未见扩张。患儿合并心力衰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出现了组织低灌注。抗休克、强心同时给予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口服等治疗,患儿休克逐渐纠正、心功能好转,体温逐渐恢复正常,但心电图提示:交界性逸搏及交界性逸搏心律,复查心脏彩超:左、右冠脉起始段轻度扩张,二尖瓣、三尖瓣少量返流,左心室收缩功能偏低,EF:52%。

MDT多学科会诊

为此,贾系群申请组织全院 MDT 多学科会诊,邀请重症医学科主任杜云波、心内科主任常荣、超声科主任刘丽萍进行了讨论,专家们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分析,对治疗和心脏冠脉的随访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经过治疗,在儿科全体医护人员的日夜坚守下,活泼可爱的小亮已治愈出院。出院前复查各项指标均正常。出院2周后,患儿复查心脏超声无冠脉扩张。

【小科普】

1、什么是川崎病?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病因未明,多发生于 5 岁以下儿童,累及全身中小动脉的急性、自限性、发热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热、眼结膜充血、口唇充血皲裂、杨梅舌、皮疹、手足硬性水肿、掌跖红斑、颈部淋巴结肿大等。川崎病于 1967 年由日本川崎富作医师首次报道,可累及冠状动脉,引起冠脉损害,目前已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

2、什么是川崎病休克综合征?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awasaki disease shock syndrome,KDSS)是川崎病的一种严重亚型。指川崎病患者出现持续性血压下降,收缩压低于相应年龄段正常平均血压值 20%,或具有末梢循环灌注障碍的表现,常常与感染引起的脓毒症休克难以鉴别。因休克并不是 KD 的常见表现,在起病之初有半数以上被误诊,甚至因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而留下严重心脏后遗症的可能。一旦出现休克,提示心脏受累发生率更高,增加冠状动脉病变风险,且半数以上对首剂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可能需要再次使用丙种球蛋白。

3、川崎病有什么危害?

未经有效治疗的患儿,15%-25% 发生冠状动脉瘤,急性期可导致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少数可发展为心肌梗死。强烈的炎症反应将影响脏器功能及血流灌注,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引起肺炎、脑膜炎、肠梗阻、关节炎、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等。

4、川崎病怎么治疗呢?

急性期静脉大剂量丙球(2g/kg)、阿司匹林口服(30-50mg/kg.d),热退后根据有无冠脉病变调整药物。一定注意随访心脏超声,注意有无存在冠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形成、冠状动脉狭窄和闭塞等。

(原标题《6岁男童反复发热,原来是川崎病》)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余海蓉 通讯员 张建明)

标签: #高达 #男童 #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