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调查:防疫期间如何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

admin 99 0

法治日报调查:防疫期间如何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各地各部门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以保障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为出发点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疫情防控,来不得任何盲点和漏洞。流浪乞讨人员所处环境卫生条件差,自身防护意识和能力较弱,加上频繁的流动性给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如何破解难题,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法治日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今年2月下旬,安徽省宿州市公安局埇桥分局桃沟派出所接到群众报警称,在桃沟中心街附近有一名流浪者,疑似智力障碍。接报后,值班民警赵小龙立即穿戴好防护装备赶到现场,发现一名衣衫不整、面容脏污的老人坐在台阶上瑟瑟发抖。

赵小龙立即给他戴好口罩,拿出食物供其充饥。然后根据疫情防控要求,联系工作人员对老人进行核酸检测,并将其带到指定场所观察,做进一步核查。

经调查,老人姓王,是宿州市埇桥区蒿沟人。民警迅速和老人家属取得联系。在确认其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未到过中、高风险地区后,赵小龙驾车将老人送回了家。看到老人平安回家,家属感激万分。

家是最温暖的港湾。然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找不到回家的路,远离家庭、流浪在外。对此,各地公安、民政、卫健等部门严格落实落细疫情防控措施,全力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决不让他们成为疫情防控工作的盲点。

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流浪人员不容忽视

陈某17岁离开老家河南驻马店,只身一人来到广州打拼。因找工作四处碰壁,陈某失去信心,开始了打零工、流浪的生活。由于在外过得不如意,陈某20多年没回过家,逐渐与家人失去了联系。

疫情暴发后,陈某越来越担心家人安危,于是来到广东省广州市救助管理站市区分站求助。救助站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多方联系陈某户籍地救助站、镇民政所、村委,终于找到并打通了陈某哥哥的电话。得知父母还健在,陈某归家心切。救助站为其提供了乘车凭证,帮助陈某踏上了回家路。

广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法治日报》记者,流浪乞讨人员境遇复杂,现实困难各异。有的因年老或身体残疾失去劳动能力,有的因罹患疾病或精神障碍离家走失,有的因家庭变故漂泊流浪,有的因务工不着、投亲不遇或财物遗失临时遇困,还有的将乞讨当作谋生手段。

“实际工作中,有一部分流浪乞讨人员不愿接受救助管理机构的救助,长期在街面流浪露宿。尤其疫情防控期间,由于其自身防护意识和能力较弱,加之频繁流动,给疫情防控工作造成一定风险。”该负责人说,防止流浪乞讨人员感染、传播疫情成为救助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

上海市救助管理站业务科科长唐敏之介绍,受疫情影响,流浪乞讨人员生活现状更加艰难,例如公共场所严格“两码”准入,一些流浪乞讨人员很难找到临时休息的场所,容易成为潜在的风险人群。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唐敏之说,救助站在做好场所消毒,确保食品药品安全的同时,按照工作预案做好受助人员入站管理和健康监视,加强轨迹排查,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时刻关注疫情形势变化,合理安排并及时调整受助人员护送接返路线,如疫情形势严峻则及时暂停护送接返工作。

积极开展分类救助,纳入社区监测管理

前段时间,在发放免费晚餐时,一名连续数天出现的老人引起了公益团体“流浪者新生活”的志愿者的注意。经交流,这名出生于1954年的流浪人员名为王发选,贵州人,离开家乡已30余年,与家人早已失去联系,现在年纪大了,十分渴望有朝一日能找回亲人。

志愿者将这一情况报给上海市救助管理站后,救助站立即与贵州黔东南州救助站取得联系,通过当地村委会打听到了王发选家人的消息。经过多次沟通,王发选的儿子愿意接纳王发选回归家庭。父子两人通了电话以后,笑容爬上了王发选满是皱纹的脸。

王发选顺利回归家庭,得益于疫情防控期间上海市救助管理站与“流浪者新生活”达成的新机制——公益团体志愿者在为流浪乞讨人员送饭、服务的过程中,若发现需要医治、寻亲等救助的人员,可联系救助站,救助站将积极协助提供有益帮助,发挥指路“导航”功能。

据了解,按照我国现行救助管理政策,救助管理机构按照“自愿受助、无偿救助”的原则,为求助的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基本食宿保障,对突发疾病的送医救治,帮助寻找联系亲人,为没有交通费返乡的提供乘车凭证,保证“应救尽救”。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应对疫情给救助工作带来的挑战,各地加大了街面巡查救助力度,对地下通道、自助银行、地铁出入口等重点区域开展集中排查,对流浪乞讨人员普及宣讲疫情防控知识的同时,开展分类救助,提供物资、送医救治、帮助回家等服务和救助。

广州市民政局相关责任人介绍说,广州市、区两级公安、城管、民政等部门常态化联合开展街面巡查和转介处置工作,及时发现、告知、指引、护送流浪乞讨人员到救助管理机构接受救助,对突发疾病的,及时报急救机构或护送就医;对不愿到救助管理机构求助的,为其发放口罩、食品、衣物等防护、生活物品,并实施“两测一纳管”措施,即测量体温、检测核酸,将其纳入社区健康监测管理范围。

“救助管理服务要想开展得更好,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参与。”该负责人说,为此,广州建立了社会力量参与救助管理服务联动机制,统筹引导、组织社工机构、志愿者团体、慈善组织、热心群众等社会力量积极有序参与救助管理服务,宣传救助管理政策,劝导、指引流浪乞讨人员到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个案帮扶、心理疏导、寻亲返乡、推荐就业、防护培训等专业服务。

唐敏之说,为做好疫情防控下的救助工作,上海救助管理机构确立了多项救助措施:进行闭环管理,特别是对无身份信息、无健康码或行程码、无行动轨迹等人员,开展核酸检测、血常规和胸部CT;对有疫苗接种需求的人员,帮助对接卫健部门安排疫苗接种。在站内,提供住宿、通信、基本医疗、资助返乡、护送返乡等服务,对救助管理机构无法提供专业救助服务的人员(如智力障碍人员)提供转介服务。

部门联动科技助力,帮助流浪人员寻亲

近日,我国首个“零碳·家”绿色智能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模块在天津研发成功,可应用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急难社会救助等多个领域。

据了解,该模块门禁与相关部门联网,流浪乞讨人员经过以上部门授权后通过身份认证或人脸识别进入救助模块;相关部门通过智能管理及时掌握流浪乞讨人员动态,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统筹安排。同时,该模块内部设施高度集成,投放使用方便快捷,可根据救助需求按需投放,随时回收,实现动态管理。

近年来,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效能在疫情防控期间得到充分释放。据介绍,金民工程全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信息系统是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开展救助工作的业务系统,集受助人员身份查询甄别、照料服务、寻亲管理、源头治理、统计分析等功能于一体,实现了救助管理工作从发现、救助到安置、监管等多个环节的管理,救助管理信息化能力明显提高。

上海市救助管理站积极研究、提炼各种行之有效的甄别寻亲方法,针对经过7个工作日仍未找到寻亲线索的受助人员,及时采集DNA血样,已经将220名受助人员血样信息录入DNA信息库进行比对,成功比对出3人。

唐敏之说:“我们与新媒体平台建立了合作关系,利用互联网+精准地域弹窗技术,向受助人员疑似走失地、户籍地等特定区域精准推送寻亲公告,帮助疑难受助人员寻找家人。至今,已为307名受助人员发布了寻亲信息,为59名受助人员成功找到家人。”

“我们积极发挥部门联动和科学技术优势,加强流浪乞讨人员寻亲合作。”广州市民政局相关责任人举例说,对智力障碍、无表达能力的受助人员,7个工作日内将人员相关信息报请公安部门利用DNA比对、人像识别、指纹、掌纹识别等技术手段进行甄别,大大提高了寻亲效率和成功率。

疫情发生以来,广州全市救助管理机构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1.5万余人次,为街面流浪乞讨人员发放生活、防疫物品近2.3万件(套)。

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关心关爱,展现了各地各部门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生动实践。

(原标题:《法治日报调查:防疫期间如何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

标签: #防疫 #乞讨 #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