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家长对于儿童的不同行为问题你们是怎么处理的?

admin 171 0

自闭症儿童家长对于儿童的不同行为问题你们是怎么处理的?

要是把星儿的每个行为都细细讲明处理方法,怕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了,孩子们的行为形成的原因很复杂,处理的方式也千差万别,我们可以先了解基本的处理原则,然后根据孩子行为,搭配几个不同的处理方式,让干预成果最大化。

问题行为的分辨

在处理星儿的问题行为之前,我们要掌握几个基本的概念:

1. 问题行为的基本概念

2. 哪些问题行为是需要干预的?干预到什么程度?

3. 问题行为的干预实施。(过程+巩固)

任何干扰到孩子自身正常行动、自我管理的行为,被我们称为问题行为。

在孩子做出某种行为的时候,家长们在心里问自己几个问题:

Ø 宝宝这个行为会威胁到自己或他人吗?

Ø 影响他融入正常生活吗?

Ø 上学之后,这个行为对于学习是好还是坏?

Ø 这个行为这个月发生了几次?是不是一次比一次严重了?

比如说,孩子特别喜欢举手回答问题,每次想回答问题的时候都会把手举起来,一节课30分钟,他举手举了15次,这个行为是有利于孩子以后上学生活的,也不会威胁到人或自己,但是,频次过高,需要适当地减少行为发生次数,按照削弱处理即可。

又比如说,孩子每次回家的时候,开始坚持只走固定的路回家,不走那条路就拒绝回家,态度一次比一次强硬,开始向不能商量妥协的方向发展了,长此以往,要是那条路出了状况,哪天不能走了,这天孩子不就回不了家了?那么这个行为就是问题行为,要消除处理。


消除问题行为(举例说明)

以回家一定要走某条固定路线为例,这个时候,家长们要知道,这个行为是在回家的时候发生的,意味着机构里老师在孩子的干预过程中是无法观察到这个问题的,这个时候,家长需要作为一个观察者,客观记录下孩子这个行为的发生环境:为什么走这条路?这条路比起其它的路多了什么少了什么?在这个路上有什么他喜欢的总是关注的特点之类的信息,结合老师们在教学中对于孩子的观察和理解,分析这个行为发生的原因。然后,选择消除方案,针对问题进行干预。

难点在于,一个问题行为的消除不会是一蹴而就的,这个过程是一个曲折下降的,到转折点的时候会有行为暴增的趋势,这个时候宝宝会表现得异常激烈,变本加厉,原来只是拉拽,这个阶段就可能会加上踢打,只要家长坚持过了这个阶段,孩子们就会逐渐停止问题行为,但是会有再发生的几率,反复试探几次,家长们坚持不回应后,孩子才会彻底放弃。

巩固干预成果

家长们在处理孩子的问题行为的时候,不要操之过急,想在一两天之内就改变孩子的行为是不大可能的事情,而且,孩子问题行为形成的时间越久,消除纠正需要的时间就越长,所以,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是成本最低的方法。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干预计划和孩子日常生活保持一致,在家里也要为孩子创造正确行为的发生条件,这个就需要家长和机构之间的高频率互动和沟通,宝贵的干预时间,父母们可不要做“甩手掌柜”,适时稳定孩子的行为状态,是不做“无用功”的秘诀。


家长能够在家里学习干预知识,脱离机构,自己进行干预吗?

不是不可以,有的家长具备有足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但是,大部分家长还是会陷入到“闭门造车”的困境中,缺乏交流和指导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因为身份关系,父母亲人很难代入第三方做到客观去看待和记录孩子的行为数据并妥善调整方案,导致家长在孩子的干预过程中,难以掌握孩子行为的正确发展方向。

就算是在机构陪伴孩子进行长期干预学习的家长们也经常地需要专业的老师们帮助纠正一些细节上面的做法,我们在孩子的干预过程中遇到过许多努力学习干预知识的家长,他们虽然能很好地将这些干预方法运用到生活中去,但是,还是会有些关键的点,因为专业程度的原因没做好,从而导致了干预效果的流失。

我们机构有一个星儿妈妈,对宝宝耐心耐烦,且洞察力和学习能力都很棒,每次宝宝上完干预课程都会主动和老师交流,有一次,在这位妈妈和老师的课后交流过程中,宝宝表现出非常焦灼的想要回家的情绪,首先是拍拍妈妈,见没有反应就开始拽妈妈的衣服、用牙咬衣角等较为激烈的动作想引起妈妈注意,妈妈保持了一个冷静的态度,采用了正确的干预方法,及时制止了孩子的肢体动作,然后,清晰地向宝宝提出了要求:“说‘妈妈,回家。’”,随后宝宝听从了指令说了“妈妈,回家。”

至此为止,这个干预行为是正确有效的,可是,妈妈接着说了一句:“等妈妈和老师谈完就回家。”转身继续谈话,不经意间就将这个优秀的干预行为无效化了。

这个事件的误区是:在宝宝按要求做了之后,妈妈没有立刻满足宝宝回家的需求,导致宝宝的正确行为没有被强化,是很可惜的,一个长期沉浸在专业机构的家长尚且会犯这样的错误,更何况是在家里自学的家长们呢?耗心耗神不说,对于孩子宝贵的干预时间也是一种浪费。

今天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关于自闭症的干预现在充斥着各式各样的说法,家长们在焦虑中很容易会陷入迷茫,不知该相信谁,不知该怎么做。

我们建议:第一,是家长要明确孩子的能力范围,判断孩子距离同龄孩子的社会行为要求的距离,然后,因为具有基本自理能力是融入正常生活的基础,所以,这就是我们面对的首要问题,把这方面设置成优先级别,在这个区域里的技能再分出轻重缓急。

比如,先教孩子自己穿袜子,还是教孩子辨认红绿灯的功能,让他在过马路的时候不横冲直撞?学会安全过马路当然是优先于穿袜子的。

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的时候,家长们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要望而生畏,其实,只要我们都秉承着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比什么手段都务实,也最容易出成效。

标签: #自闭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