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以难民身份来到英国,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何许人也?

admin 223 0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2021年10月7日13:00(北京时间19:00),瑞典学院将202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坦桑尼亚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 Gurnah)。颁奖词中这样赞誉他:“毫不妥协并充满同理心地深入探索着殖民主义的影响,关切着那些夹杂在文化和地缘裂隙间难民的命运。”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资料图)

诺贝尔文学奖再一次出乎了人们的意料。今年获奖的古尔纳甚至暂时还没有作品引入中文版。对此,《世界文学》主编、诗人、翻译家高兴表示,古尔纳是一位集作家、评论家以及编辑为一身的全面型小说家。据高兴介绍,他所知译林出版社出版的《非洲短篇小说选集》中,曾收录他的《博西》《囚笼》两篇文章。尽管古尔纳在中国还未被普遍介绍,但这留给了的出版社、杂志社更多的空间。对于诺贝尔文学奖“开盲盒”一般的揭晓,高兴始终都在强调诺贝尔文学奖颁发在地域、经济、文学领域等方面的平衡性,因此,他认为事实上“诺贝尔并不是纯粹的文学奖项。”他说:“千万不要把诺贝尔文学奖当做文学评判的唯一标准,但这不妨碍它始终是知名度影响力最大的文学奖项。它的确照亮了一些作家,但同时引发的高度关注,也意味着每一个获奖者的颁发,就会让我们错过更多的优秀作家。”

在有限的中文资料中显示,古尔纳出生于1948年,在印度洋的桑给巴尔岛长大,1968年为躲避国内动乱移民英国。直到退休之前,古尔纳一直是肯特大学英语和后殖民文学教授,并担任英国著名文学期刊《旅行者》的副主编。

古尔纳在肯特大学的公开讲座中

据了解,古尔纳从1987年起开始文学创作,迄今已出版十部长篇小说,包括《离别的记忆》《朝圣者之路》《多蒂》《天堂》《令人羡慕的宁静》《海边》《抛弃》《最后的礼物》《来世》等。他的作品主要以殖民主义及流散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身份危机为题材。英国文学评论界对古尔纳的创作赞誉有加,认为他既有奈保尔的锐利文风,又有本·奥克里的诗性语言。在他的小说中存在着一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出于对非洲故土的某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感到不满甚至痛恨,流散者们希望在英国找到心灵的寄托;另一方面,由于非洲文化根基难以动摇以及英国社会的排外,他们又很难与英国的文化和社会习俗相融合,因而不得不在痛苦之余把那些埋藏在心灵深处的记忆召唤出来,不停地在现在与过去、现实与回忆之间协商,试图找到一种平衡。

流散作家被关注,影响不止于文学

记者了解到,在对古尔纳本人的研究方面,国内也尚处于起步阶段。不仅作家名字AbdulrazakGurnah译法还各不相同,而且的相关介绍词条也相对少见。记者在知网查到,目前《外国文学动态》杂志(现名:《外国文学动态研究》)曾于2012年刊登过一篇《游走在中心和边缘之间——阿卜杜勒拉扎克·格尔纳的流散写作概观》是有关古尔纳最早的期刊文章。文章详细介绍了古尔纳的生平和古尔纳八部小说的内容,并作了简短的评价,指出“在古尔纳的小说中,时空中穿梭往来的碎片般的故事取代了传统的线性叙事,而这种断裂恰如其分地表现了那些处于错位、流散状态中的人物的生活状态”,对于中国读者了解古尔纳,产生了引导性的作用。”

记者第一时间联系到该文作者,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张峰。他告诉记者,该研究源于当时教育部的一个有关当代英国流散小说研究的项目。他认为,目前国内对古尔纳的知之甚少,也与作家在国外的知名度相关。“他是一个学者型的作家,在文学教授、文学评论家的身份之外,作家的身份被淡化了。”

作为一名非洲裔英国移民作家,古尔纳的作品空间上跨越三大洲和时间上跨越殖民前后,既描述了殖民地人民的生存状况,也讲述了非洲人移民到宗主国英国的寻找归属感的历程,聚焦于身份认同、社会破碎、种族冲突、性别压迫及历史书写等主题。张峰认为,后殖民主义在文学中越发受到关注,与古尔纳有着类似经历的流散作家的多重视野和经历有关。“在古尔纳的小说中,碎片般的故事取代了传统的线性叙事,这种断裂恰如其分地表现了那些处于错位、流散状态中的人物的生活状态。在全球化背景下,流散的意思不仅是犹太人的亡国、离土和飘零或因人口贩卖带来的强迫移民,更重要的是指代一种跨国流动现象,它包括多方向的文化迁徙和混杂,以及占有不同文化空间的能力。这种流动不是一种简单的人口移动,它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构成了一种连锁、互动的全球性文化与社会关系。”张峰认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难民、流散人群是被‘消音’的边缘化群体。而随着的文明的包容、多元发展,流散作家的被关注,可以让人们通过他们的作品认识和反思东非的殖民历史,为第三世界的国家重新定位自身提供思路,重构当下和未来。”

此外,记者还关注到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姜雪珊、孙妮于2017年发表的《国内外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研究述评与展望》一文。文中介绍,古尔纳在访谈中提到自己以一种批判态度看待奈保尔,他认为奈保尔对于非洲、伊斯兰教、伊朗、巴基斯坦及其他穆斯林国家所持的态度是错误的,奈保尔的文章缺少分析,对于伊斯兰教问题的认识停滞不前。古尔纳否认其作品《天堂》是对《黑暗之心》的一种重写。古尔纳对于移民和错位有着动态的理解——“在写作《离别的记忆》的时候,他尝试写出主角对于离开的渴望,而如今他想写作的内容却是主人公虽身在国内仍有一种甩不掉的孤独感”。

(原标题《曾以难民身份来到英国,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何许人也?》)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锐)

标签: #诺贝尔 #何许人 #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