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足胜利看中国男足:青训不过是“完美的说辞”

admin 132 0

对中国人,这是苦涩后的喜悦,对中国男足从业者,这是双层的尴尬。中国女足,在面临强敌日本,赛前已经折损第一主将王霜,场面明显下风的情况下,咬牙死扛,硬是把对于男足是一场完全可以交差的败局拖进点球,最终拖垮对手。老一代女足水庆霞,闪烁着第一代女足人那种隐忍坚强、积极昂扬、敬业敢拼的光芒,通过她的言传身教,带给了这一支新女足。这让人松了口气,当初幸亏没有让男足那些“少帅”们再来祸祸女足!

诚然,女足已经远非水庆霞踢球时代“对手少而领先世界”的光景,但与男足相比,相对条件是差不多的。女足同样面临着从业人口少、持续滑坡的现实,世界顶级已遥不可及,就是亚洲一流差距也在拉大。女足上次杀进亚洲杯决赛,已经是2008年了,2006至今,中国女足再未获亚洲冠军,连已经办了7届的东亚杯迄今都没拿过。

但是,仅仅是换了一名女性教练,女足的风貌瞬间就从奥运会时在男足“名帅”手里一败涂地,变成死磕死扛,这不是什么技战术的飞跃,就是人与人之间精气神的差别,在男足酱缸里混了大半辈子的贾秀全,面对水庆霞,真是愧为男儿身。

十多年来,中国足球媒体已经形成一个共识:中国男足死活上不去,还越来越扑街,根源在于青训。中国足球青训薄弱,踢球的青少年没多少,各级亚青亚少赛成绩每况愈下,最终造成一线队球员实力水平越来越差。

反复向公众宣传强调中国足球青训的急迫性,既是足球媒体人对中国足球现状的清醒认知,也成为每次男足惨败后为其辩解的说辞。

但是这样的说法,与中国男足一样,本身也陷进了死胡同,它隐含的逻辑就是——中国男足的耻辱败绩是可以被原谅、被接受的,而且还会越来越耻辱,因为青训不行。

总之,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青训。输给日韩,青训不行,输给越南泰国,青训不行,再接下去输缅甸柬埔寨,青训不行。

数据被一再摆上台,中国踢球的青少年人口急剧萎缩,全国注册球员只有数千人,日本韩国,连越南都达到几十万。所以,中国男足的惨败是正常的。

确实,青训投资长,见效慢,任何投资者一听至少要十年才看到效果(而且还不一定成),必然却步。于是恶性循环,中国足球后备力量越来越薄弱,一线队成绩越来越差。

即使我们现在开始亡羊补牢,狠抓青训,见效也是十年后了。中国男足的一线从业者,此刻是非常幸福的,因为他们不论有多丢人,都可以输得心安理得,理直气壮往青训上推——不关我们事情,都是青训的锅,我们已经不错了,没有最差只有更差,我们的后面还会接着输,输更惨,我们只不过输越南,我们后头还会输缅甸。

于是,姑且不论十年后会如何,至少在这十年内,竞技对于中国男足失去了意义。你对中国男足不满、生气、愤怒?你去搞青训吧,十年后再来,我们眼下反正横竖没戏了。

青训说,本质上完全掩盖了中国足球人不如人的根源。青训固然是中国男足整体衰退的重要因素,但是几十年来,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男足死活上不去的最直接原因,就是从事男足这一行的人,不行。

中国体育有很多项目,虽然职业化程度不高,没有足球在世界上那么多的对手,但也是青训力量薄弱,国家投入有限,就靠那十几个人,七八条枪。拳击算是对抗性激烈的项目了吧?相比足球,中国拳击起步时间晚多了吧?拳击人口跟国外不能比吧?中国注册拳手总数仅900人,菲律宾8000,日本1.6万。可是中国拳手在业余比赛中成绩完全说得过去,亚洲比赛争金搏银不成问题,就是世界大赛乃至奥运会,也憋着要冲金,转成职业的拳手中,也涌现出邹市明这样的代表人物。

中国男足人不行,是先天性的——解放后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全国人民节衣缩食将国内最好的球员送去匈牙利留学,并没有指望他们一步登天。但是他们回国后的留学成果是什么?世界杯被印尼淘汰!

这就是中国男足交给新中国的第一份答卷。如果说印尼当时是亚洲强队,那同样经历过战争后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条件粗陋,韩国队为什么就能在1954世界杯预选赛上死磕硬拼,干掉世仇日本队,史上第一次进军世界杯?

同样,为什么也经历了抗美援朝,废墟上重建、起步比中国男足还晚的朝鲜队,不但杀进1966世界杯,更一举淘汰意大利出线,与尤西比奥领衔的葡萄牙也杀得天翻地覆,书写世界杯历史上最不可思议的佳话之一?而留了学的中国男足,连印尼都干不过?

当初高丰文率国足留学巴西,回国前,负责中国队训练的巴西教练阿尔米东·儒尼奥尔对中方直言不讳:你们的球员根本不想练,不想学,东亚球队我都带过,别说日本,你们连韩国都不如。

阿尔米东这点怨气算得了什么?中国男足曾经赶走阿尔巴尼亚专家廖罗·鲍里奇,排挤掉德国专家鲁迪,带喀麦隆在1990世界杯上震惊世界的内波姆尼亚奇,来中国后发现请他带的是青年队,连里皮都被气跑了,为证明我不是来捞金的,我自己辞职。

时至今日,除了祖师爷遗传的怂软,中国男足又添了骄娇痞粗,单刀放弃不追,场上更在意自己的金链与纹身,外战以废人爆粗为荣,中国杯友谊赛断人生涯,东亚杯杀人动作踹人脑袋,然后恬不知耻说是他脑袋硌我鞋底。

就算狠抓青训,好歹首先得教育出来的是堂堂正正的人吧?最后一次杀入世青赛的中青队,是2005年,那支中青队很多人才都是十年一遇,那是因为2008北京奥运,那个年龄段的中青队自然过渡成国奥,因而获得史上前所未有的关照力度,各种条件都是最优厚的。当时我们并不指望他们出线,只要求踢出最佳水平,展示风貌即可,结果这支史上最优待的青训,奥运会上除了18路谭腿,两张红牌,还留下什么?

中国男足这个圈,已经彻底没救了,不是因为球踢得不行,而是因为人不行,再有希望的青训苗子,从这个大染缸里滚三滚出来,该有的精气神也没了。就好像鲁智深说的那句话: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刷怎得干净?

青训本身,只能提高综合水平,但是竞技足球,说到底仍然是要拼人的。人不行,青训再发达,也培养不出够格的战士。论足球人口,踢球的青少年,全世界有谁比得过巴西?可一旦精神死亡,失去灵魂,巴西不一样世界杯家门口输出个1比7?

整个12强赛,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男足的现状:水平低下,各种山头,各种利益纠葛,毫无输球后的羞耻心。

国家队从带货专家变成道歉专家,从主帅到主将,忙不迭为己开脱:哎呀你们不知道我们有多难,有多苦啦!

真是让人心疼,原来你们这么苦?要不回家歇着去吧,别踢了。

如果把所有事情都推给青训,十年二十年后再说,那就等于眼下彻底躺平。

可是十年里至少还有两届世界杯,三届亚洲杯,总不见得统统都马放南山。有什么办法吗?

当然,事在人为,方法就是:归化。

对于归化,笔者曾经是最强烈的反对者,但时至今日,在中国男足这个群体已经彻底腐烂透顶的情况下,中国足球已经不再正常运转了,它已经完全无法再依靠自身的力量成长,只有依托外力。

出路就是,大批聘用韩国教练,并大量归化韩越国脚,以腾笼换鸟的方式,为中国足球彻底换一次血,把现今的中国男足,逐渐排挤出去,直至彻底淘汰。目前中国男足这个圈内的球员教练,一个不留。十年内,国家队不用任何土教练,不是因为执教水平,而是因为土帅背后的人情、利益、纠葛,千丝万缕,已经彻底不可信了。

这算得上是中国男足的零点启动,

这样做,是会倒掉一批土球员中的“尖子”,但这没什么可惜的,反正十年内别说日韩,他们已经踢不过越南了。

不是青训薄弱,足球人口少,注册才几千人吗?韩国有人呵,越南也有人呵,几十万呵,直接划拉过来呵。都是大中华文化辐射圈的,划拉韩国人越南人,总比划拉巴西方便吧?

退一步,人回家后归队,也不用在机场长凳上熬一宿,然后发微博怪这那的呵!

再说,职业足球,一大功用不就是给贫苦阶层一条上升通道,一个改变人生的机会吗?你看越南国脚都靠收废品、菜市场剥虾维持生计了,你让他效力中国队,好歹也改善人生活了吧?

90年代以来,进入中国足坛的韩国教练如过江之鲫,其中甚至有人长期生活在中国,成了“中国足球通”。

崔殷泽、金正男、车范根、朴钟焕,到近年来的李章洙、崔康熙、崔龙珠、金钟夫、张外龙、金鹤范、洪明甫、朴泰夏......能算得上韩国“名帅”的,已经很少没混过中国足球的了。

中国体育其他项目请韩国教练的例子比比皆是,如速滑安贤洙、女曲金昶伯,就差国足请一个韩国教练。

有些韩国教练,其资历战绩,执教中国队绰绰有余,比如崔康熙,简直是一位神人——2019年,他在中国足坛连换了三个队,还带申花夺得足协杯(即李霄鹏决赛输三球,自称“连挨三闷棍”那次),这说明崔康熙已经非常了解中国行情,而且过往他也曾两夺亚冠,评过亚洲最佳教练,带韩国队世界杯出过线,既熟中国足球,又熟亚洲对手,这样的人不是国足主帅合适人选,那谁该是?

请韩国主帅,更多不是教国足技战术,而是中国土球员做人。

韩国足球,固然因为2002世界杯有过污点,但它最大的优点,恰恰是中国足球最缺失的,那就是对求胜的偏执,那种发狠的劲头。

很长时间内,韩国队风格单一,技术粗糙,但靠一招跑不死,多少次跑得中国队苦不堪言,兵败如山倒。中国足球决策者一度推出体测,12分钟3000米跑,就与韩国队多次交锋屡屡被克有关,八九十年代的中国队,见了韩国队就是耗子见了猫,那点“技术型”在韩国人面前不堪一击。

但更重要的,是韩国足球不论对手一律死战、甚至身死也要咬一口的态度。1998世界杯,韩国队刚经历了世界杯最大惨败之一,0比5惨败荷兰,主帅车范根都火线下课,照理说最后一场已被淘汰,没有意义了,但韩国队就是抱着死也拖一个的决心,受伤抽筋全不管,死打硬拼比利时,最终逼平对手,把比利时拖下了水。

2018世界杯,韩国队小组前两轮连败瑞典、墨西哥,已然出线无望,但最后一场对德国队,居然比平时还发狠,就靠这种拼劲,干掉了卫冕冠军,爆出世界杯最大冷门。

当初崔殷泽带吉林队,最大的财富就是三个字:精神力。

希望中国足球领导者,以全新的思路与气魄,刮骨疗毒,彻底把中国男足这个群体,淘汰出去。

中国足球需要一次浴火重生!

本文转载自体坛+

作者:梁熙明

原文链接

标签: #男足 #说辞 #不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