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大宝冤不冤?羊城晚报:至少不是最优选择 摊手还有甩锅嫌疑

admin 81 0

在客场以1比1战平提前出线的沙特阿拉伯队后,国足前锋于大宝赛后上了热搜。原因是在第78分钟时,戴伟浚在拿球后突破,他身后的于大宝却没有快速跟上配合,而是吊在身后,这次进攻机会也随着孤军奋战的戴伟浚丢球而终结。这个情景让于大宝成了很多球迷的众矢之的,“于大宝为什么不向前跑?”“‘散步式进攻’是否过于消极?”质疑声此起彼伏。此外,于大宝在全队退守时没有积极回防,也遭受了口诛笔伐。

北京时间3月27日,《羊城晚报》撰文,如何评判于大宝在两个场景中的表现,或许不是一件可以简单下结论的事情。

先看那次“散步式进攻”,慢吞吞的于大宝确实和前面不远处左冲右突的戴伟浚形成了过于鲜明的对比。按照常理,于大宝应该尽快跟上,在稍微近一些的位置接应戴伟浚。

有人说,进攻和防守不一样,相对来说更不存在“标准答案”,所以,于大宝这么做,完全有可能是有自己的考虑。这话并非全无道理。一方面,于大宝并非速度型前锋,而是偏向抢点,如果换成武磊,恐怕早就前插了;另一方面,他的想法可能是等戴伟浚回传自己,然后两翼的队友上前接应,这样就可以形成相对势均力敌的局面。

但是,无论这是不是于大宝的本意,恐怕都不是一个好的进攻思路,因为这样一来中国队的推进虽然人数劣势减小,但是推进速度也已丧失殆尽,比赛又要回到阵地战,而这恰恰是中国男足更不擅长的。

在一个快速反击的比赛场景中,保持较快的反应和跑动速度,仍然是任何一名国脚级球员所应该具备的素质。于大宝既没有接近戴伟浚,也没有通过跑动为队友创造出更好的传球机会和路线——他在这一场景中的处置,用消极来定义或许有些“诛心”,但至少不是最优选择。

其实,相比起这一场景,于大宝在戴伟浚丢失球权后的表现才更值得推敲。当时他两手一摊,一脸失望。一方面,他失望显然是因为戴伟浚没有“领会”他的意思与之打配合,但是从具体场面来看,其实是于大宝自己没有积极为配合创造出更好的机会;另一方面,于大宝在场上对一位不遗余力冲锋陷阵的国家队新人队友毫不掩饰自己的抱怨,而不是通过其他方式来更好地沟通和鼓励,甚至还有甩锅的嫌疑,这显然也不是一位老资格的国脚“大哥”所应具备的情绪控制能力。

再来看于大宝受到抨击的另一个场景,当时他没有回防,而是留在了中前场。于大宝在这儿承受的批评多少有些冤枉。因为严格说来,前场队员不回防并没有什么问题,一方面皮球所在区域并不缺本方球员,另一方面,自己留在中前场也能牵制对手,避免对手全部压上,从而有助于减轻本方后防线的压力。纵观国际足坛,类似“不回防”的场景其实在那些一流前锋身上也不少见。

不过,同样要看到的是,于大宝不是仅仅因为这个场景挨批,而是因为他一系列的表现相互印证,最终放大了“消极”的印象。但是,这个责任不应该由他一个人来承担,毕竟他已经在俱乐部踢了三年的中后卫,国足主教练李霄鹏为什么会选择把反击和进球的希望寄托在一个“业余前锋”身上呢?

此外,对于于大宝的批评,现在也有发酵上升到网络暴力的倾向,这和他在比赛中的过失程度——确切地说,那甚至都算不得过失——是完全不相衬的。戴伟浚在比赛中表现出的积极拼抢的精神风貌,当然值得赞扬和提倡,毕竟球迷对于国足精气神的召唤久矣。但是,是否踢出“精气神”不应该成为分析比赛的唯一维度;足球是复杂的,积极拼抢也不应该作为评判一个球员是否敬业的唯一标准。

如果一名为国足立下过汗马功劳的老球员,仅仅因为在某一场比赛、某一个瞬间“看上去不够积极”,或者“延误了一次进攻良机”,就要被部分球迷在网络上“架着烤”,那么,那个更值得反思的人,一定不是于大宝。

标签: #羊城晚报 #最优 #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