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星者》《上海堡垒》《流浪地球》已经在路上,国产科幻电影的春天还会远吗?

admin 318 0

众所周知,受国产电影工业化体系发展水平的限制,一直以来,科幻是国产电影长期缺失的一个类型。但是在此次发布会上,腾讯影业却一口气公布了四个科幻电影项目。

除此之外,宁浩执导、黄渤主演的《疯狂的外星人》,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等一批科幻电影也都在今年开机,这不禁让人好奇:难道国产科幻电影的春天真的要来了?

《拓星者》是对中国电影工业化体系建设的成果检验

在腾讯影业发布的四个项目中,除了张小北执导的《拓星者》已经拍摄完成,在进行后期制作之外,其他三个都处于前期筹备阶段。记者曾致电《月球暗面》的导演苏照彬和《上海堡垒》的相关负责人,对方都以项目还在筹备中,不方便透露消息拒绝了我们的采访。最终,我们联系到了《拓星者》的导演张小北,他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拓星者》是张小北做电影导演的处女作,在此之前,他更为人所知的身份是知名影评人和编剧,他曾参与创建了《第十放映室》《每周影评》《电影放》等一系列广受好评电影评论类节目,他还担任过《李献计历险记》《匹夫》等影片的编剧。张小北还是一位资深科幻电影迷,他不仅对于科幻电影有着非常独到和深刻的见解,还是中国科幻小说代表作家刘慈欣的代表作之一《球状闪电》的编剧。

2015年底,腾讯影业的三大工作室之一大梦工作室的陈洪伟找到张小北,想要跟他合作一部电影,恰巧当时的张小北也正在计划拍摄一部电影,两个人一拍即合,于是就有了《拓星者》的合作。在张小北看来,虽然《拓星者》并不算一个超级IP,但是这个讲述一帮被流放的年轻人在异星荒漠里探险的故事很有趣,这让他产生了想要将其翻拍成电影的想法。

2016年年初,张小北开始了剧本创作,考虑到观众对于剧情的接受程度,以及制作成本和技术难度等方方面面的因素,《拓星者》的电影剧本经历了多次修改,最终拍摄出来的版本和漫画内容已经完全不同。7月,电影开始前期筹备,2017年3月开机,6月杀青。拍摄期加上拍摄前的准备工作以及后期的模型拍摄,前后总共用了70天左右的时间。

虽然在拍摄之前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但是第一部电影作品就尝试科幻类型,对于张小北来说还是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拍摄难度最大的环节,就是在新疆的外景拍摄。主要是天气因素不可控,原计划30天的外景拍摄,因为刮风和下雨,延期到了35天,

新疆外景经常有七八级大风,风力最大的时候,摄影组的苹果箱都能被风刮着翻滚,人根本睁不开眼睛。”不过,让他深感庆幸的是,最终还是按照预计的拍摄周期完成了前期拍摄。

在张小北看来,《拓星者》作为一部外太空科幻题材作品,在几乎所有的制作环节上都可以说实现了突破和创新,例如道具制作、场景搭建、模型制作和模型拍摄、视觉特效、声音设计等等,之前都是中国电影几乎没有尝试过的技术环节。最重要的是,《拓星者》的后期制作团队全部是内地专业公司。所以,这部电影其实也是对于这几年中国电影工业化体系建设的成果检验。

至于《拓星者》最后所呈现的结果是否能让观众满意,张小北说:“中国观众已经很久没有在影院里看到国产科幻电影了,所以我们非常缺乏和观众交流的经验,在观众没有看到这部电影之前,我不知道《拓星者》能否让中国观众满意,但我们已经尽力去尝试在情感和故事、视觉等层面去和中国观众交流。无论什么类型,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如果我们在故事层面做到有情感共鸣,在制作层面认真细致,我们相信,一定会有中国观众乐于接受这种新类型的尝试。”

面对今年好几部科幻电影扎堆立项拍摄的风潮,当记者问张小北,这是否说明国产科幻片的春天即将到来时,他说:“这个春天貌似很漫长,从2015年就开始期待,一直在期待……只有当影院里每年会公映三四部国产电影,而且至少有一部在口碑和票房上都获得认可,才可以说国产科幻电影的春天到来了吧。”

《三体》的失败敲响国产科幻电影制作的警钟

其实早在2014年,就有人断言2015年是国产科幻电影的元年和春天。那一年,除了有十余部筹拍的科幻电影之外,还有一部科幻大作要被改编成电影,这就是刘慈欣曾经凭借其拿下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的《三体》。

2014年9月,游族影业宣布获得《三体》的改编权之后,由张番番执导的电影版在2015年3月18日开机,2015年7月底就已经杀青,其速度之快令人咋舌。但是接下来,这部电影在历经跳票,制片人离职、特效团队被换等一系列闹剧之后,最终烂尾,沦为了电影圈的一个笑柄。

其实从一开始,无论是业界还是书粉都不看好将《三体》改编成电影,作为国内科幻小说的顶级文本,《三体》的影视化难度之大不亚于《指环王》《哈利波特》和《星球大战》,除了资源调动之外,从文字语言到视听语言之间的转换极其繁琐和复杂。一位编剧透露:“当时张番番接触过很多公司,表面上大家还是很恭喜他,这个片子拍出来一定很漂亮之类的,但我们肯定都不看好的,比如进攻地球的场面怎么拍?当时不成熟。”

最令大家忐忑的是,导演张番番曾经踌躇满志地说,自己为《三体》学了几年的绿幕技术。很多《三体》迷闻听此话简直大跌眼镜:“从‘绿幕技术’这几个字就可以知道,张番番对特效的了解还停留在怎样的阶段。”所以,当《三体》传出烂尾消息的时候,很多《三体》迷们长出一口气。

在张小北看来,《三体》是一个特殊环境下的特殊产物,这样一个宏大的科幻故事,即使放在好莱坞,也是一个难度非常高的项目。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国科幻电影来说,上手就尝试这样高难度的项目,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他表示:“如果有机会可以重来一次的话,我想可能需要经过十年左右的技术积累和市场积累,我们才有可能拥有一个比较好的基础,去尝试《三体》的影视化改编。”

不过,《三体》的影视化虽然失败了,但是对于后来的科幻导演而言,却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经验,“所有的努力都是在未知中探索,它留给我们的是更多的经验,让我们知道在现在的技术和市场环境下,什么方向才有可能是对的。”张小北如是说。

国产科幻电影在质疑中前行

因为目前很多大的国产科幻电影还停留在制作阶段,所以一提起国产科幻电影的现状和前景,很多人都持悲观和不看好的态度。

“中国还有科幻电影?”

“国产科幻电影仍然停留在伪命题阶段,发展非常迟滞,一方面是自身科幻文本不足,另一方面受困于特效技术落后。文本问题现在有所改善,刘慈欣等一批科幻作家已初获国际科幻创作界的认可,但是文本到影像的转换特别难。没有过硬的特效团队,是一个技术壁垒。另一方面,中国电影观众长期被国外科幻电影喂养大的,对科幻电影模式的认知本身有天然缺陷。国内导演拍摄科幻片经验不足,初步大投资变成交学费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不看好。首先科幻电影投资成本很大;其次,大家对科幻电影的认识是美国的才正宗,中国拍的总觉得特别山寨;而且科幻有很多硬性要求,比如社会结构的错乱,这个审查就不大容易通过,这是国产科幻电影天生就有的短板,不大能达到极限的想象力。”

这是我们在采访中收集到的一些媒体人和影评人对于国产科幻电影的看法。

为什么大家不看好国产科幻电影,还是有这么多的创作者前赴后继的投入到科幻电影的创作中去?

《上海堡垒》的导演滕华涛说:“现在的电影产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在这样大的一个市场,一直靠《失恋33天》这样的小清新爱情电影、或者喜剧类电影,其实是不足以支撑的。在这样大体量的市场下,我们要给观众回馈一些有足够工业制作水准的电影。要让观众相信,国产片同样有优秀的工业化制作的电影,能让他们在视听方面得到足够的享受。中国科幻电影现状确实很糟糕,因为我们才刚刚起步。这种大型的科幻电影,需要准备很长的时间。”

刘慈欣也曾说:“拍科幻片我们没有经验,但总得有开始,有尝试,总不能要求拍第一部就和《星际穿越》一样。”

《三体》失败之后,有媒体就此事采访陆川时,他说了这样一番话:“中国电影在微光中探索,需要一些过程。大家一定要给创新者一个创新空间,去宽容,而不是急于去嘲讽那些敢于创新的人。”

所以,今天我们不妨对国产科幻电影多一些耐心,无论国产科幻电影的春天何时到来,至少我们已经开始起步,有一大波的创作者已经在开拓国产科幻电影的新未来。


了解更多有趣的知识或电影推荐

欢迎点击关注小编。

标签: #拓星者 #上海堡垒 #流浪地球 #路上 #科幻电影 #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