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育儿才算是科学育儿?

admin 122 0

怎么样育儿才算是科学育儿?

【父母必看:家庭教育的着力点到底在哪里?】 开宗明义,家庭教育的着力点,决不在学习成绩上,甚至不在孩子兴趣、阅读等的培养上。 然而,我们整个社会提供的教育系统,无一不是把家长导向孩子的学习成绩、兴趣培养、阅读培养、习惯培养等方面。请你稍微回顾或展望一下——从胎教到早教,从幼教到小学,从小学到中学,都是沿着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这一条主线在进行,而幼升小和小升初,这些阶段性的跳跃,则是对孩子学习、家长教育的检验。 所以,有家长训练2岁孩子规矩,有家长教3岁孩子背诗,有家长教4岁孩子认字,有家长给5岁孩子报算术班…… 由此可见,对大多家长来说,教育孩子的着力点都围绕着学习成绩展开。 「单从父母主动教育孩子这个层面来说,长期而言,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不是父母给孩子花的钱,也不是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而是父母放在孩子身上的、无时无刻不在的注意力。」 「你对孩子的注意力在哪里,你对孩子教育的着力点就在哪里。」 毫无疑问,大多家长,都把注意力放在了孩子的学习上,这正是问题所在。 因为,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我们没有办法控制或者决定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 这就如同,一个人能力差,挣不到钱,我们没有办法通过对他的监管、要求或者逼迫,就可以让他立马挣到钱。 或许,在孩子年幼的时候,你可以通过威逼利诱让孩子学习,但这无疑埋下了一颗炸弹,迟早孩子会给你狠狠的一击,而且这一击到来的时间,要比你想象的快得多。 那么,家长的注意力不放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应该放在哪里呢? 「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 是的,孩子是个人,只要是人,就有各种各样的需要——娱乐的需要,情感的需要,休息的需要,游戏玩耍的需要,交流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学习的需要等等。 如果我们仅仅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学习上,必然会忽视孩子其他各种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不会长久。 就是牛马,你让它干活前也必须考虑它的身体承载力,食物、水是否充足; 即便是代步工具小轿车,你也得考虑汽油有没有加满,有没有上保险,是否做了年检,发动机是不是有潜在隐患,有没有定期保养等等。 但是,我们对孩子,却不是这样的,我们想着让孩子吃饱、睡好(其实都不一定)、给他一点玩的时间,那么他就应该好好学习。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你便忘了孩子是一个人,是一个有情绪情感的人,是一个有很多需要的人,是一个正在发展的人,是一个不成熟的人。 「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就是<时刻且长期>关注孩子的内在状态、内在动力和整体能力。」 注意,我这儿用了两个词——“时刻”和“长期”,你体察一下你对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关注程度,正是体现了这两个词的精髓。那么,从现在开始,我建议你保持这一关注品质不变,而把关注点从学习成绩转向孩子的以下方面 1、关注孩子的内在状态 你只需回忆一下,你和你的另一半吵架的时候,你失眠、心情糟糕的时候,你面对繁杂任务的时候,你被领导批评的时候,你的工作效率和状态是更好了还是更差了。你就能深刻体会到一个人的内在状态是如何影响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和效率的。 成人况且如此,何况孩子? 所以,你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内在状态上——信心、勇气、情绪、情感,而不是学习成绩上。 ①信心 当孩子说“我不会”的时候,或许他真实的想法是“我对自己没信心,我不敢错”,如果他能抱着“试一试”也无妨的想法,或许“不会”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遇到这情况,一个关注孩子信心的家长,首先会反思自己——是不是自己太严苛了,乃至于孩子不敢试错。进而调整策略,鼓励孩子尝试和犯错,而不是进一步打击孩子的信心——“这么简单,你都不会。” ②勇气 缺乏勇气的孩子,比较胆怯,尤其是面对新的环境和事物,会表现出紧张和不安的状态。 简单说,缺乏勇气的孩子,往往在生命的早期有一个充满恐惧和不安的家庭氛围,请注意,这是从孩子的主观感受来说的。 一个把注意力放在孩子勇气上的家长,就应该痛定思痛,反思自己构建的家庭氛围是否过于严厉,自己给孩子是否足够的稳定性和确定性等等。 ③情绪 你每天都会见到你的孩子,但是你每天见到你的孩子的时候,孩子呈现的精神面貌都是不一样的。因为孩子刚刚度过了新的一天,这一天发生的事情都会对孩子的情绪造成影响,有积极,有负面的。 我们是否对孩子的情绪给予了及时的关注。比如,当孩子有积极情绪的时候,我们快乐着孩子的快乐,当孩子有负面情绪的时候,我们积极倾听,恰当回应,悲伤着孩子的悲伤。 这对于保持良好亲子关系以及保护孩子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作用。 ④情感 你不妨觉察一下,你和孩子之间是一种什么情感? 如果你经常逼迫孩子,那么你和孩子之间就构建了一种“对抗”交往模式,孩子就会产生怨恨的情感; 如果你经常不信任孩子,你和孩子之间就构建了一种“不信任”的交往模式,孩子就会经常处在自我怀疑的状态中,进而形成一种“自卑”的情感; 如果你经常指责、体罚孩子,孩子就会产生一种“恐惧”情感。 如果你和孩子和谐相处,彼此尊重,相互考虑,那么你就营造了一种“爱”的情感体验。 情绪是多变的,而情感是持久的、弥漫性的,情感对孩子的影响要比情绪大得多。有人感叹——“你千辛万苦,终于把孩子养成了白眼狼”,这就是典型的亲子情感构建错误的结果。 孩子的内在状态,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我只是简单的罗列了几个比较重要的点。你一旦把注意力放在这个方面,你会觉察出更多,比如烦躁,想要玩耍,被其他吸引,伤感,孤独等等。父母对这些方面的关注,是培养一个孩子良好情绪能力的关键所在。 2、关注孩子的内在动力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空心病”这种心理障碍,这种疾病在大学很常见,简而言之,很多孩子考上大学之后,突然之间不知道人生的目标在哪里,意义在何处,所以得了空心病。 再想想那些充满迷茫的青年,屡屡换工作,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知道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是否能为我们教育孩子提供一个着力点呢? 没错,不论是空心病,还是迷茫青年,都是人生价值系统出了问题。所谓价值系统,就是形成个人化的价值观,用以解决类似这样的问题:怎样活着才有价值、有意义?把满腔的热情该投注在哪个方面?牵引着我前行的是什么? 这些问题,俗话说得好——都得从娃娃抓起。 关联到孩子教育上,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一个人的内在动力。包括目标、兴趣、热情和好奇心。试想一下,如果你的孩子不论在那个人生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能够体验到巨大的快感,而且始终保持一种探索和好奇的心态。那么,他怎么会有空心病,又怎么会迷茫? 所以,我希望你把宝贵的注意力也放在这些方面,长期持续地去关注它。 ①目标 我这儿说的目标,不是这次期中考试要考多少分,也不是要上什么学校。我这个目标特指那些影响孩子一生追求孩子的牵引力,比如一个孩子在文学写作方面有巨大的雄心壮志,或者在自然科学探索上很强的欲望。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都是父母催眠的结果。」 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很多父母都特别重视孩子的阅读培养。但是,我们大多父母的做法是规定、逼迫、要求、利诱孩子去阅读,而不是培养孩子阅读。如果你真想培养孩子阅读写作的能力,那你就催眠他,让孩子在这方构建起具有牵引力作用的目标。 「所谓催眠,就是只要孩子从事与阅读写作有关的任何活动,孩子都能体会到快感、成就感、价值感。」 若如此,孩子必然会在阅读写作上构建起巨大的雄心壮志。 特别说明,学习成绩,这种短期的、有清晰标准的活动不太适合催眠。 ②兴趣 兴趣,绝不是报兴趣班能培养的问题。 按照杜威的话说,兴趣,是一种“居间”状态。 「你可以把兴趣通俗地理解为“吊胃口”,只有让孩子觉得够得着、有希望而又不全满足的情况下,才能吊胃口,才能有兴趣。」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常常做反了。 孩子第一次拿起一本书看,父母立马买了一大堆回来,摆得到处都是;孩子只想读10分钟,父母却想尽各种办法让孩子读半个小时。 孩子拿着画笔画画,父母立马上去教,或者赶紧报绘画班。 这不叫培养兴趣,这叫扼杀孩子的兴趣。 你如果细细品味一下,让一件事一直都处于“居间”状态,即总是吊着孩子的胃口,是很难的一件事。所以,保护和培养孩子的兴趣也是很难的一件事。 ③热情 路遥说希望自己在创作的时候,拥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很显然,热情是比兴趣更强烈的一种感情。比热情,更进一步的感情叫做痴迷。 热情,似乎不是培养出来的,而只能保护。如果你的注意力都不在孩子身上,就很难发现孩子在那些方面具有热情。 ④好奇心 查理芒格认为,最优秀的老师,应该是那些懂得保护并激发孩子好奇心的老师。因为好奇心会促使孩子自己去探索、钻研,如果孩子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就间接地等于给孩子插上了自学的翅膀。 现在孩子所处的环境资源太丰富了,刺激物太多了,各种短视频APP无奇不有,这对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是巨大的挑战。 3、关注孩子的整体能力 最后,我希望你把注意力放到孩子的整体能力上。如果孩子的整体能力较弱,再怎么抓学习,都是徒劳。 ①思考能力 我们太喜欢标准答案和快速结果了,乃至于当孩子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根本没有耐心去等待,而是尽可能快速解决问题或者直接给答案。如此一来,我们不是在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而是在培养孩子思维的蛀牙。 苏霍姆林斯基把自然界称作孩子思维的发源地。他经常带着孩子们到自然界去上思维课,比如他通过让孩子们观察自然界里的各种动植物,引导一二年级的孩子自己定义什么是生物和非生物。当有的孩子说“能动的就是生物,不能动的就是非生物”,有孩子就立马反驳道:“船能动,船是生物吗?”就这样,来来回回讨论,最终孩子们得出结论:“能够生长的是生物,不能够生长的是非生物”。 你能想象这是七八岁孩子探索的结果吗? 问题的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对问题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②表达能力 能说会道,并不见得就是表达能力强。我们身边都有这样的人,别人都不耐烦了,他还说个不停;或者,说了大半天,你就是听不懂他到底要说什么。 什么是表达能力?我认为表达能力一方面在于抽象概括能力,另一方在于考虑情景和他人的能力,一个人如果能够根据表达情景的不同和听众的不同进而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那他就是一个具有很强表达能力的人。 「由此可见,孩子的表达能力,一方面与思维发展有关,另一方与共情能力有关。」 前者由思维能力决定,后者有赖于亲子互动模式。孩子一到家,给妈妈说个不听,结果妈妈不仅没兴趣,而且还催促孩子赶紧去写作业,你知道你错过了多少培养孩子表达能力的机会吗? 看《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的时候,有一个场景深深地打动了,小豆豆第一次见小林校长,校长先生竟然能安安静静地听小豆豆讲四个小时话。 如果你有小林校长十分之一的倾听本领,你的孩子的表达力绝对不差。 ③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就是与人相处的能力。根据现代心理学的所有研究结果,人与人的关系模式,都是孩子和父母构建的关系模式的翻版。所以,如果你重视孩子的社交能力,那么请你努力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④抗挫能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认为,那些从小在爱和安全上被充分滋养的人,抗挫能力很强。这与我们大多数人的认识是相反的。 换句话说,如果你想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那么正确的做法是尽可能不要让孩子在安全、归属、爱等的需要上受挫。 《正面管教》把这一理论提炼成了一句育儿格言:只有孩子感觉更好时,才能做得更好。而我们经常性的错误做法是:想让孩子做得更好,就必须让他先体验糟糕的感觉(比如批评、指责、体罚他)。 ⑤习惯素养 习惯,是我要谈的最后一个问题。之所以放在最后,就是想说相比较其他方面,我认为习惯是最不值得需要父母耗费注意力的。这可能跟大家的常识相违背。 那么请问,有几个孩子是因为父母特别重视培养好习惯而就养成好习惯的?事实上,恰恰相反,那些作业磨蹭的孩子,都是父母特别注重培养孩子效率习惯的父母;那些不爱阅读的孩子,都是父母特别重视培养阅读习惯的父母。这样的例证有很多,难道不值得引起我们反思吗? 大多老师和父母强调习惯,是因为他们对习惯的本质不明就里。习惯是一种内化了行为。如果我们把注意力放在我前面说的各种品种上,孩子的所有好习惯便自然而然冒出来了。 比如,孩子情绪良好,情感稳定,对学习有信心和勇气,那他必然拥有专注、高效学习的习惯;如果孩子善于思考,又具有好奇心,那么他必然会有阅读的习惯,甚至阅读都不再是习惯,习惯太低级了,对于一个喜欢思考和有好奇心的孩子,阅读必然会成为像食物和水一样的必需品。 综上所述,我较为详细地指出了父母应当如何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以及放在孩子的哪些地方。分条罗列,是为了方便叙述,事实上,孩子的内在品质、内在动力和整体能力是相互纠缠在一起的,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孩子是一个整体的人,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自然能够关注到孩子这个人具有的一切。 父母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而不是学习或者别的什么地方,这才是家庭教育的着力点和发力点。